中国式现代化的“性格”由文化传统型塑
北京日报

2024-09-21 09:29 语音播报

京报读书
进入
京报读书
阅读更多内容
+ 订阅

《中国式现代化的传统文化根基》 沈湘平 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经过新时代十多年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中国成功推进和开拓了中国式现代化。在党的创新理论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背景下,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成为一个重要的关注热点。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说到底

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在什么意义上是“中国式”的?其在众多现代化模式的“他者”“既有”中有什么独特规定?其自身又是如何可能的?其实,中国式现代化何以是“中国式”归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说到底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在中国人内心”,“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民族文化血脉”“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国人“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如此博厚、高明、坚韧和强大,以致其作为近现代历史一种先在、先验的力量,不是人们去选择它,而是它在筛选所有的思想主张和政治力量——谁能继承、发扬这种强大的基因并能实现其现代性的转换,谁就能站得住脚、生根发芽、蓬勃发展。

历史表明,中国共产党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做到了!中国共产党最终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为“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对于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式现代化,我们不仅要追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还要追问共产党为什么能,而答案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不仅因为其基本原理是科学的,还因为其拥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品质,或者说与时俱进是其科学性的重要体现。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奋斗中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是中国共产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新征程中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中国追求现代化的基本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由不太自觉到高度自觉、由表浅结合到深度融合的历史。如今,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魂脉”和“根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具有世界性、人类性的维度

“中国式”有一个重要的“他者”即西方现代化。西方是现代化的发源地,至今拥有着包括话语权在内的极大势能。中国式现代化事实上与之在逻辑上不是“同时代”的,而是性质迥异的扬弃、超越关系。这种扬弃与超越至少包含着三重逻辑:一是中国具体实际的逻辑,这是从近代西方现代化引入中国之初就自觉不自觉地存在着的,更多是从形式上解决本土化的问题。二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逻辑,不仅是以所有制为核心的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也是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全方位扬弃。从思想文化的角度看,主要是自觉解决了精神主动性和指导思想先进性的问题。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逻辑,对现代化起到濡化、矫正、加魅的作用,解决的是文化滋养与精神家园的问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时间上产生于前现代时期,但其从未中断,始终作为基因而延续,始终无声、无形地发挥着作用,尽管其发挥作用的机制迄今人们还研究甚少。毋庸讳言,当今人类处于一种总体性的困境之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都面临着诸多难题、挑战和危机。从根本上说,这种困境主要是西方文明及其现代化发展所孕育和带来的。着眼于人类未来,在反思西方现代化的同时,激活非西方的文化智慧以破解人类困境是当务之急。中华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孕育和积淀了与源自古希腊、古罗马的西方文化迥异的智慧,其中许多都与科学社会主义主张高度契合、与当今时代具有共鸣点,具有永恒而普遍的意义。作为对西方现代化扬弃与超越的重要逻辑之一,产生于前现代、曾经仅仅被视作地方性知识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今天本身就具有了世界性、人类性的维度。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京报读书

编辑:王琼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