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3 07:50
在天安门东侧,高高的红墙内,有一片树龄600年的古柏树林,郁郁葱葱的古柏环抱着一片覆盖黄色琉璃瓦的巍峨建筑群,它就是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
这座以“劳动人民”命名的文化宫跨越600年变迁,历经70余载春华秋实,由昔日帝王庙转变为新时代劳动人民的学校和乐园。
时至今日,古老文明与现代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愈发生机盎然。它的历史文化价值获得广泛的认同。2024年7月27日,太庙作为“北京中轴线”的构成要素之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座600年的建筑群,又拥有了一个新身份:世界遗产。
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鸟瞰图。图源: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
换了主人翁
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原为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祖先的太庙,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作为明清两代皇家祖庙,太庙是中国祖先崇拜文化传统的物质载体,是重要的国家礼制建筑,也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祖先祭祀建筑群。太庙建筑群坐北朝南,总占地面积16.4公顷,由内垣墙和外垣墙围合成两重环套式长方形院落。1912年清帝逊位,祭礼始废,但太庙仍由清室保管。1924年,太庙由清室移交北洋政府,后作为和平公园向公众开放。1931年由故宫博物院接管作为分院。
太庙。图源: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
1950年1月,新中国成立不久,由周恩来总理提议,政务院决定将太庙拨交北京市总工会管理,作为首都劳动人民文化活动的中心场所,并要求在“五一”劳动节前开幕。据参与劳动人民文化宫早期筹备工作的田耕老先生回忆,他1950年2月到太庙报到时,看到太庙因为长期荒芜,呈现出一片颓废模样,荒草丛生,垃圾堆积成山,偌大的院子连个像样的厕所也没有。
在周恩来总理视察太庙后,筹备小组找到北京市政府寻求支持,经研究后北京市拨给了40.5万斤小米,作为文化宫的开办费。改造开始后,筹备组拔掉了全园的荒草,清走了几座垃圾山,并在院内四周陆续建了7个厕所,解决了游人如厕的需求。在大家的努力下,荒芜的太庙终于面貌一新。
对于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的命名与题匾,田耕回忆,名称最初有四个备选方案:北京市工人俱乐部、北京市劳动人民俱乐部、北京市工人文化宫和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筹备组大胆提出,请毛主席题写匾额。
1950年4月中旬,时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李立三受北京市总工会之托,到中南海请毛泽东主席题写匾额,毛主席亲笔题写了“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十个大字。
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字。图片来源: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官网
1950年4月30日,劳动人民文化宫揭幕仪式隆重举行,文化宫的成立,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重大历史事件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为庆贺文化宫开幕,党和国家领导人朱德、董必武、聂荣臻与知名人士黄炎培、郭沫若、茅盾等数十人都题词祝贺。
最脍炙人口的题词要数作家赵树理:“古来数谁大,皇帝老祖宗。如今数谁大,劳动众弟兄。世道一变化,根本不相同。还是这所庙,换了主人翁。”
这些题词,无一例外地表达出新中国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欣喜,从中不难体会到“劳动人民文化宫”这一名称的深刻寓意。
成才摇篮
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是新中国建立的第一个文化宫,1950年5月2日,劳动人民文化宫首次举办“北京市工人游园联欢大会”,之后逢重要节日文化宫经常举行盛大庆典,劳动人民在此联欢。文化宫还相继建起劳动剧场、图书馆、灯光球场以及各种展厅、文艺活动室和游艺厅,市民可以自由出入这座曾经的皇家建筑,昔日百姓望而却步的帝王庙成为劳动人民的“学校和乐园”。
1951年建成的劳动剧场由郭沫若题词,可容纳4000名观众看戏,是当时北京最大的露天剧场。在重大节日,劳动剧场由工会包场招待工人,许多名角在此为广大职工演出,其中梅兰芳为全市劳模和先进工作者演出最为引人注目。
琉璃河水泥厂的一位老劳模看过演出后激动地说:“在旧社会,我们穷工人只能在月份牌和香烟盒中的洋片上看到梅兰芳的影子。新中国把太庙改为文化宫,工会又招待我们看梅兰芳的戏,当我一看到梅兰芳亮相时,怀疑自个儿是不是在做梦。”
据统计,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劳动人民文化宫接待前来参加活动的工人、市民超过百万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公共事务部部长刘滨告诉记者,那时的文化宫天天有培训,相继开办了文学创作研修班、舞蹈班及声乐、钢琴、指挥、作曲、电子音乐制作、美术、摄影培训班。
劳动人民文化宫的艺术培训和职业教育经常邀请众多文学、艺术大师来授课、辅导。早在上世纪50年代,业余艺术学校的创立就为艺术培训和人才输出奠定基础,吕骥、田汉、焦菊隐、李焕之、瞿希贤、戴爱莲、蔡若虹、华君武、叶浅予等艺术大师为职工文艺爱好者授课,培养出李文华、赵其昌、周森冠、孙振华、王大观等艺术家,随着各类艺术团队的相继成立又培养出马季、聂卫平、王奎荣、方子哥等名家。
劳动人民文化宫的各类培训,丰富了首都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也让许多从未受过文化艺术教育的劳动者心中的艺术种子萌发生长。
如今已年近七旬的陈立新从初中毕业就到东来顺工作,是东来顺涮羊肉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上世纪70年代末,库房里长期放置的一架手风琴让陈立新产生了学习乐器演奏的想法,他报名参加了三期劳动人民文化宫手风琴培训班。
陈立新直到现在还记得,在培训班的毕业演奏中,自己的一曲《匈牙利舞曲第五号》得到了指导老师的肯定。“我弹奏完,老师走过来,把我的手拉起来。”因为一直切肉、干活,陈立新的手有些粗糙。“老师拉着我的手说,你看这哪像是拉手风琴的手?他能够弹奏到这种程度,一定是下了大功夫了。”
陈立新说,从培训班毕业后,正好赶上当时东安市场组建职工乐队,他成为了乐队当仁不让的手风琴手。除了在劳动人民文化宫里听过相声、学过手风琴,每年的“五一”游园会,也让陈立新感受到什么是“流动的欢乐海洋”,“节日的文化宫,很多单位都有各自的演出场地,每个单位的文艺骨干都会带来文艺节目,职工中真的是卧虎藏龙。市民来游园会边走边看,各个单位带来的节目都经过非常认真的排练,演员演得投入,观众看得开心。”
文化名片
太庙堪称“天下第一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依托于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劳动人民文化宫在改革开放后作为大型文化活动的举办场所,开展了大量中外文化交流活动,接待过许多来访的外国首脑,举办了世界城市首脑会议紫禁城之夜演出、《雅尼中国行》音乐会、大型实景歌剧《图兰多》、中日友好歌会等政治、文化盛事,成为中国连接世界的重要窗口之一。
2015年,太庙艺术馆正式对外开放,艺术馆展厅总面积6000余平方米,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外文化艺术展示互鉴的专业展览场所。2015年12月31日晚,“2016北京新年倒计时”活动在太庙举行,这是北京向全球发出的一张“城市旅游文化名片”。
随着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的开展,太庙成为中轴线申遗确定的遗产构成要素之一。在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三年行动计划中,北京市总工会牵头完成太庙文物修缮及展示提升、拆除太庙内非文物建筑恢复历史风貌。近年来,伴随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在此工作的职工发现很多前来游览的年轻人对太庙的建筑规制说得头头是道、如数家珍,太庙作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交汇点的特征和重要性更加凸显。
如果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已经成为寓教于乐的活动阵地和培养职工成才的摇篮,那么随着北京中轴线申遗的成功,新时代的文化宫又有了新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