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北京文化论坛圆满落下帷幕。这一场精彩的文化盛宴,在过去几天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每一位参与者都有不同的收获与体会。期间,东城融媒干部、记者以不同的身份和角色参与其中,来听她们讲述“我眼中的北京文化论坛”——
我是讲解员
我为东城文化“代言”
作为一名东城宣传文化工作者,今年,我有幸再次参与到北京文化论坛的接待讲解工作中。本届论坛特别结合中轴线、奥运遗产保护、城市副中心文化设施建设、产业园区建设等亮点成就,设计规划了6条观摩线路。我承担着此次中轴线线路的随车讲解以及东城区文化建设巡礼展览的讲解工作。
(右一)东城区融媒体中心干部张汝娴。
两个讲解任务、一万余字的讲解稿、半个月的准备时间,时间“紧”和任务“重”成为这次解说工作的主基调。面对体量庞大的解说词,我的内心既紧张又忐忑。我迅速调整状态,开始了一场与自我的较量。
带着对这项工作的责任与对东城历史文化的热爱,我投身到讲解的准备工作中。为了能保质保量完成讲解任务,我给自己制定了详细的背诵计划。只要能挤出时间,我都在背诵。每次背诵,只要错一个字,我都会从头再来。一遍遍练习,直到形成肌肉记忆。
然而讲解不是简单把文字背出来,尤其在北京文化论坛这样重要的文化交流平台,站得高、看得远才能定住神,这需要从量变到质变。在这次的两项接待任务中,我需要向海内外来宾传递东城的文化底蕴,所以丰富的知识储备尤为重要。所谓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在平时的工作中,遇到关于中轴线、东城文化地标的稿件,我都会认真阅读,并收藏保存,方便之后再次补充学习。参与前两届论坛工作的经历告诉我,尽最大的努力去积累你所需要的一切知识,丰富好自己的“粮仓”,早晚会用得上。
真实的讲解过程不仅仅是背诵,更需要情感的传递。流利的表达、大方的举止、准确的用词缺一不可。随车踩点时,我将背熟的讲解词纸质版拿在手中,一边过流程,一边将重点标注在对应的位置,不放过任何一处细节,力求让国内外嘉宾不仅能欣赏到东城的自然景观,还能感受到风景背后那份与众不同的人文视野与历史情怀。
中轴线线路踩点结束,我又开启了展览的讲解背稿任务。今年的“‘崇文争先’在东城——东城区文化建设巡礼”展览,包含“东城文化建设”“东城文化产业发展”两大主题。面对空旷的展室,我仔细对照展陈与解说稿件,一遍遍声情并茂地讲述着东城古今交相辉映的时代新画卷,直到夜深。步出展厅,看到万家灯火勾勒出东城的城市之美,我为自己有幸能为东城文化“代言”而欣慰与自豪。
盛会如约而至。活动当天,我自信从容地出现在各位嘉宾面前。伴随着汽车的行进,我向嘉宾重点介绍了东城亮丽的文化底色和丰富的文化建设成果。嘉宾们实地探访了太庙、前门会馆群落(石埭会馆)、天坛公园,对北京中轴线的文化魅力有了更为直观的体验,东城区丰厚底蕴、悠远韵味受到了大家的称赞。
三天的讲解工作既紧张又充实,我又一次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未来的日子里,我将带着这次文化论坛的鼓励与收获,不断提升自己,为传承和弘扬东城的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关注东城的文化魅力和发展成就,共同见证它的辉煌与荣耀。
我是专班成员
我为主题展览“护航”
宝石点缀的金漆镶嵌“《岁寒三友》屏风”、沉浸式体验景泰蓝非遗技艺、展板一览东城文化发展图景……在2024北京文化论坛大幕开启的同时,东城文化建设巡礼主题展也成为论坛上一道亮丽的文化景观,吸引了许多参会嘉宾前来观展。
东城主题展览惊艳亮相的背后,离不开展览策划团队的谋篇布局、匠心巧运。作为论坛专班成员之一,我也有幸见证了这场文化盛宴从构想变为现实的每一个细节。
东城区融媒体中心干部付婧一。
回顾整个展览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过程,其实只用了短短一个月的时间。8月底的北京骄阳如火,关于北京文化论坛的各项筹备工作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就在这关键的时间节点上,我们得到消息——今年北京文化论坛中,东城区获得了面积达428平方米的展厅,可以用于文化展览布置,这无疑是展示东城文化建设成果的一次绝佳机遇。
听到这个消息,专班组里一片欢腾!随即,一个更为现实的问题摆在了每个人的眼前:这么短的时间,要想将东城厚重的历史文化“装”进有限的展览空间,难度可想而知。
那段时间,大家“火力全开”,每个人都“埋”在厚厚的资料堆里,加班加点查阅相关内容。一次次的“头脑风暴”、一次次的推翻重来后,大家终于达成了共识:展览中不仅要展示东城悠久的历史脉络,更要让参观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东城在新时代的蓬勃发展与文化创新。
“背景插画要再丰富一些”“非遗展品的选择要更具代表性”“文字描述一定要反复推敲”......紧张的“筹备战役”打响了,时间紧、任务重,团队成员们在创意的海洋中,夜以继日、字斟句酌,从展板的可读性与吸引力到文字的搭配、大小与风格,一遍又一遍细细打磨。设计方案也从最初的1.0版本,逐渐演变成2.0版本、3.0版本……直至最终的定版。
在这场争分夺秒的备战中,没有孤军奋战,只有并肩前行。无论是面对时间紧迫的压力,还是突如其来的问题与挑战,团队都能拧成一股绳,携手并进,团结起来击破一切障碍。在抽调至区论坛专班的近60个日日夜夜中,我不会就学、不懂就问,从策划、筹办布展的“门外汉”变身“策展通”,在与团队小伙伴们并肩作战的过程中,更深切地感受到精益求精、团结奋进的“东城担当”。
最终,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展现着东城古韵新风的展陈精彩亮相。当我站在修葺一新的展厅里,看到过去的构想变成了触手可及的现实,感慨良多。似乎每一个角落都绽放着光彩,从古老的街巷到现代的高楼,从传统的工艺到创新的科技,精心策划的展陈布置,无不诉说着东城文化建设的故事,彰显着东城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无限活力。
活动当天,我们迎来四方宾客,他们频频点头的认可,就是对我们工作最好的嘉奖。
经历这次布展工作,我仿佛也经历了一场洗礼。作为一名新人,我也会带着这次难忘的论坛经历,在工作岗位上再立新功!
我是联络员
我为观摩路线“领航”
9月19日中午12点半,我们准时来到位于首都宾馆的集合地点。虽然在前期筹备工作中,我们进行了大量协调和实地踏勘,设想过无数次可能要解决的问题,但是真正到了现场,心里还是有些忐忑。“不明白外宾的诉求怎么办?”“外宾遇到困难我解决不了怎么办?”“我也不清楚的问题该怎么办?”......一系列的问号在我的脑海里盘旋,让我有些惴惴不安。
东城区融媒体中心干部张博。
远远的,我看到第一位外宾向我们走来,她微笑着,一边招手一边跟我们说“hello”,我们用灿烂的微笑回应着,同时,按照事先的演练,做好上车引导工作,外宾亲切地点点头,我们悬着的心才稍稍落下。
除了我以外,我所在的联络组还有热情洋溢的英文志愿者、知识渊博的英文讲解员和认真负责的英文引导员。大家分工有序,为来自世界各国的外宾提供观摩路线各点位的参观、引导等全方位的服务保障工作。
一路上,汽车缓缓行驶,一处处古香古韵的建筑风貌在我们眼前掠过,一处处整洁有序的街巷胡同让大家应接不暇。在水穿街巷的三里河,放眼望去绿荫浓郁、河水潺潺,外宾们在惬意的行走间,感受着北京的宁静与古朴。沿着木桥穿过芦苇丛,外宾们跟随我们走进颜料会馆,一场精彩的京剧演出正在进行,外宾们立刻被舞台上绚丽多彩的服饰、精致的脸谱以及演员们灵动的身段所吸引,现场掌声不断。在青云艺术中心休憩片刻,我们继续前往下一个点位。
来到天坛公园的祈年殿,外宾们纷纷驻足,感受着古老文化传承,古都新韵风貌。这时,一位来自韩国的外宾突然提出:“天坛是历史的瑰宝,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真希望能听到中文的介绍呀!”原来这位外宾一直以来都对中国文化十分着迷,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得知外宾的诉求后,大家连忙商议。英文引导员灵机一动:“我对天坛很熟,提前也准备了好久,把英文翻译成中文讲解没问题!”随即上前,一对一为这位外宾进行了生动的介绍。精彩的讲解给这位韩国外宾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对我们竖起了大拇指:“东城的文化很精彩,你们的工作也同样精彩!”
能让每一位外宾都能满意,是我们所有服务保障人员最大的目标。之前所有的筹备工作,在我脑海里再次浮现:细化再细化的筹备方案,一次又一次的全流程演练,出发与到达时间精确到分,指挥人员与点位对接人员反复磋商......细枝末节,精益求精之处,所有的人都没有一丝懈怠。此时此刻,之前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作为联络员,我更像一座沟通的桥梁,在联络组里随时搭建起有效解决问题的渠道,同时,也要畅通与外宾的沟通渠道,将他们诉求第一时间反馈。小小的联络员,头顶上却绷着一根根弦儿,一路下来,我深深感受到肩上责任重大,团结协作的精神可贵。
晚上11点,我们在最后一个点位组织外宾返程。经过一路的相伴,外宾也跟大家熟悉了很多,达到目的地,他们转身对着我们说“Thank you!Good bye!”我们挥手告别,抬头仰望星空,夜幕深邃,繁星闪烁,一扫我们的疲惫和劳累。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深深地烙上了“东城服务”的印记,“东城服务”的奉献与担当、团结与协作、高效与至善,都将化成宝贵的人生财富,激励我今后勇于向前。
我是记者
我为论坛宣传撰稿
学术性、高端性、国际性、群众性是2024北京文化论坛的四大特点,也是我在论坛现场最直观的感受。
穿梭在会场中,我聆听到了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观点的交流碰撞,也看到了各行各业嘉宾们脸上洋溢的笑脸。这其中,有老友重逢的喜悦,有新朋初识的美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钟连盛参加过2022和2024两届北京文化论坛,在采访中,他告诉我:“论坛的文化活动越来越丰富,参会嘉宾也越来越国际化。”
(左一)东城区融媒体中心记者王慧雯。
还记得2022年7月25日,首届北京文化论坛在东城开幕,作为一名记者,我带着兴奋而紧张的心情踏入会场,兴奋的是能够有机会参加盛会,紧张的是面对各行各业的“大咖”,我是否能够顺利完成采访任务。
那一次的宣传报道任务最终圆满结束,还记得我在朋友圈中这样写道:首届北京文化论坛是一次特别又难忘的经历,有一点小遗憾,忙碌中忘了拍照留念。
2023年9月14日,北京文化论坛如约在东城开幕,我再次踏入会场,这一次的心情激动,是因为北京文化论坛升级为国家级论坛,国家主席习近平向论坛致贺信。那一刻,我为东城而骄傲,我为我是一名东城记者而自豪。
交完最后一篇新闻稿,我又发送了一条朋友圈:参加北京文化论坛的第二年,圆满落幕。
今年,是我参加北京文化论坛的第三年。三年来,北京文化论坛从市级论坛升级为国家级论坛,我也从一名面对嘉宾略显紧张的“王小记”,变成一名从容应对、微笑采访的“东城融媒记者”,我和北京文化论坛一起成长。
有人问我:“你眼中的北京文化论坛是什么样的?”我想说:“我眼中的北京文化论坛充满了‘东城元素’。”
今年,“‘崇文争先’在东城——东城区文化建设巡礼”主题展览在北京文化论坛现场展出,吸引了许多参会嘉宾前来观展,在论坛上掀起了“文化东城”观展热潮。采访中,一位来自广州的嘉宾告诉我:“原来北京东城的文化氛围这么浓,还有这么多精美的非遗作品,我对东城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我热情地邀请他有空一定要走进东城逛逛。
三年间,还有一些“东城元素”从未改变,那就是高质高效的“东城服务”。
2024北京文化论坛举办期间,330名由东城区组织的青年志愿者,累计志愿服务时长24960小时,现场为与会中外嘉宾带来专业、舒适、高效的参会体验,擦亮了东城区志愿服务“金名片”。
从迎接嘉宾的第一声问候,到路线引导的每一个细节,再到协助翻译的细致周到……我在现场看到,每一名志愿者都以饱满的热情、专业的态度和严谨的精神投入到各项服务工作中,获得了中外嘉宾的点赞。
“我有幸连续两届作为路线引导志愿者,参与到北京文化论坛的活动中。当我们用心去倾听、去帮助他人时,也在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格局。”采访中,来自北京工商大学的志愿者王楠告诉我,与去年相比,她多了一些从容和自信,学会了如何高效沟通,成长为一名更加优秀的青年志愿者。
2024北京文化论坛圆满落幕,今年,我在朋友圈这样写:三年了,我和北京文化论坛一起成长,我们明年再会!
策划:郭佳 洪珊
统稿:李帅 乔斐
文字:张博 张汝娴 付婧一 王慧雯
图片:张维民 闫文 王峥 王耀晨 任博洋 武亦彬 区委宣传部 那什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