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被称为肝病的“三部曲”。肝纤维化若在早期得到有效干预,有可能实现逆转。然而,一旦发展到肝硬化阶段,逆转的难度会显著增加。因此,早期、准确地评估肝纤维化至关重要。
肝纤维化的形成与评估
肝纤维化是肝脏在受到损伤后的修复反应,表现为细胞外基质中纤维组织的过度沉积,导致肝脏变硬。通俗地讲,肝纤维化就是肝脏受损修复后形成的瘢痕。
1. 血清学标记物检查
血清学标记物是评估肝纤维化的一种常见手段,虽然单一指标的诊断价值有限,但通过组合模型可以一定程度上区分纤维化的严重程度。
- 肝纤四项:包括透明质酸(HA)、血清PⅢNP、Ⅳ型胶原和层粘连蛋白(LN)。这些指标虽然可以反映肝脏纤维化程度,但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在不同纤维化阶段的区分能力有限。
- APRI(天冬氨酸基转移酶/血小板计数比值):APRI=天冬氨酸基转移酶(AST)×100/血小板计数。该指标主要应用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当APRI≥2时,提示可能发生肝硬化,而APRI<1时可排除肝硬化的可能性。
- FIB-4因子:FIB-4是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的常用指标。当FIB-4≥3.25时,提示肝纤维化可能已达到3级及以上;若FIB-4<1.45,则基本排除3级及以上纤维化。
- 壳多糖酶3样蛋白1(CHI3L1):此标记物在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癌阶段均会升高,但合并其他疾病(如关节炎、肿瘤、糖尿病)时可能影响其诊断准确性。
2. 影像学评估
影像学检查是无创的评估手段,适合不愿进行有创检查的患者。不同影像学方法在评估肝纤维化时有各自的优势与局限。
- 常规超声、CT、MRI:这些影像技术可以通过观察肝脏的形态、密度、脾脏大小及门静脉直径等信息来推测纤维化程度。然而,它们对早期肝纤维化的敏感性较低,通常适用于晚期纤维化或肝硬化的诊断。
- 超声弹性成像与磁共振弹性成像(MRE):这些技术通过测量肝脏弹性来评估纤维化程度,能够快速、无创地提供肝脏的纤维化信息。但在某些情况下,如患者无法配合呼吸、腹水、肥胖或肋间隙过窄时,检测结果可能不准确。
3. 肝穿刺活检
肝穿刺活检被认为是评估肝纤维化的“金标准”,但由于其为有创检查,存在一定风险。此外,肝纤维化的不均质性可能导致活检样本不能全面反映整个肝脏的纤维化情况。
注:本文仅限于公益科普及学术交流,如有不适请及时就医。文中内容不作为医学诊断依据。文中部分图片及资料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