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4 19:41
从上周起,南北方的气温先后开始回落,但今年的“秋老虎”仍然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是南方的高温天在进入9月后一度屠榜热搜,中央气象台还为此接连发布高温黄色预警。国外的情形也差不多,从今年5月一直到本月,美国亚利桑那州凤凰城连续百余天出现37.7℃以上的高温,刷新了历史纪录。
“热死了”是人在高温烘烤下挂在嘴边的口头禅,而科学上对于“热死人”的表述是:人能耐受的最高温度是多高和多长时间。对此,过去科学上有过定义,但现在这一定义有了新的研究见解。日前发表在《自然通讯》期刊上的一篇综述文章指出,人类能耐受的最高温度极限是31℃的湿球温度(WBT)。而之前的研究认为,这一极限是35℃。
湿球温度得名于它的测量方式,即用一块湿布包住温度计的球体,从湿布蒸发出的水分会让温度计变凉,此时温度计上显示的温度就是湿球温度。
为什么科学家对人体能耐受的最高温度并不用天气预报的“摄氏度”或“华氏度”来定义,而是用“湿球温度”来衡量?
因为人能耐受的最高温度不仅与气温有关,还与湿度有关。湿度越大,人能耐受的温度越低,因为湿度越大,人通过出汗散发的热量就越少,反之亦然。根据2010年的一项数学模型研究结果,一名健康成年人能耐受的最高湿球温度阈值或临界值是35℃(95华氏度),且在这种条件下,人仅能存活6小时。若换算成大众能理解的标准,相当于在40℃气温(天气预报的温度)伴随75%相对湿度的环境中,一名健康成年人仅能存活6小时。
2021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生理学和运动机能学教授拉里·肯尼团队得出“湿球温度31℃”是人类能耐受最高极限的结论。2024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生理学家奥列·杰伊团队得出了与肯尼团队相同的结论:人类能耐受最高温度极限是31℃的湿球温度,即在这样的条件下只能存活6小时。
杰伊团队还有一些更加具体的发现。比如,推算出了年轻人与老年人在阴凉处和阳光直射下的生存极限——年轻人的生存极限是湿球温度26℃-34℃,而老年人的生存极限是湿球温度21℃-34℃。
杰伊团队的研究也为保护婴儿提供了科学根据。研究发现,干燥的白色布料会导致婴儿车内温度升高2.5℃以上,而潮湿的白色布料能够使车内温度降低5℃左右。这个结果显然符合湿球温度的原理,人体可以通过出汗来降温,也可以通过包裹湿布来散发热量以降低温度。
今天,人类难以忍受高温的另一个原因是演化。由于空调的使用和较好的医疗条件,人的基础体温在逐渐下降,因此难以忍耐较高的温度。
体温下降的弊端除了让人耐受高温的阈值降低之外,还导致了免疫力的下降。日本医学博士石原结实在其《36.5℃决定健康》一书中指出,体温每降低1℃,免疫力就会下降30%以上;体温每升高1℃,免疫力就会提升5-6倍。
现在,研究人员认为31℃的湿球温度(干球温度35℃)已经是人类所能耐受的最高温度了。但是,人的基础体温还在下降,再加上全球变暖,两者的差距有可能会越来越大。
(供图: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