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青年婚育政策,促进青年婚育发展
北京日报客户端 | 作者 张晓冰

2024-09-29 09:12 语音播报

学习

婚姻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也是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以应对老龄化、少子化为重点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

“七普”数据显示,我国14—35周岁青年人口约4.01亿,在全部人口中占比达28.42%,青年初婚年龄不断推迟,30岁以上未婚青年规模持续扩大,但目前仍未进入“单身社会”,晚婚普婚的基本状况暂不会改变。与此同时,青年人口性别比呈现失衡状态,婚恋挤压现象严重,部分青年不敢爱、不懂爱、不想爱,存在生育推迟和断亲行为,婚与恋、婚与育均存在脱钩情况,有的甚至进入不恋不婚不育的低欲望状态,处理亲密情感关系的能力亟待提升。应将青年婚育作为青年发展的重要内容,不断丰富青年婚育政策体系。

一是通过青少年情感教育培育爱的能力。要参考《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分小学、初中、高中、高等四个教育阶段,增设幼儿园、社会教育两个阶段,设置各阶段总体目标、教育内容与要求,明确将性教育纳入广义情感教育范畴。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幼儿园及小学侧重基础性教育及自护教育,初高中阶段侧重两性生物健康及关系认知,突出生命教育、情感教育与沟通能力培育。高等教育阶段侧重探讨择偶条件及标准、爱情与婚姻关系、生育与婚姻关系,社会教育阶段侧重婚前保健、生育知识及避孕措施等婚育健康内容及婚恋生活相处、非暴力沟通技巧等能力提升,传授婚姻家庭法相关知识。引导青年制定婚姻家庭规划,突出风险教育,提升诈骗识别能力,系统性消解互联网碎片化认知。

二是制定青年婚育服务计划并提供优质服务。提供交友平台、婚前体检、孕前体检、婚中体检、孕期体检、人工辅助生殖技术咨询/实施、孕期辅导、生育登记、育儿指导、家庭教育培训等服务体验项目。在青年发展型城市中打造相亲公园、青年咖啡馆、图书室等,创设轻松、时尚、多元交友空间。设置青年亲密关系咨询室项目,根据青年发展型城市实施情况,每个县区市配备一定的青年亲密关系咨询室,提供亲密关系咨询或心理辅导。推动婚恋关系、家庭关系、亲子关系教育培训师资专业化、系统化、标准化建设,构建分初级、中级、高级、特级的职称认证体系。

三是建立健全以家庭为单位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区分不同地域不同群体,加快构建生育成本在国家、社会、用人单位、家庭之间合理有效的分众化分担机制。将国家生育支持政策、企业社会责任、父亲育儿责任纳入育儿责任范畴,切实缓解母职压力。逐步扩大生育保险覆盖面,拓宽生育保险筹资渠道,由政府、用人单位和职工三方分担。建议育儿假休假成本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采用积分制跟踪用人单位女职工规模、生育意愿及年度生育情况、育儿假执行情况,对积分高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对积分低的企业加强监管督查。将青年婚育安居支持纳入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指标体系中,有计划设计保障性廉租房、经济适用房或共有产权房。加强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的政策供给区分度和差异性,给予一定租房补贴或根据区域限定租金范围,为婚育青年提供全覆盖形态的安居支持。

四是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分层分群体显著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鼓励支持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兴办婴幼儿托育服务机构,在社区盘活公共空间,构建基于社区或单位的托育空间,如在居住社区或单位附近建立托管中心,方便职业青年兼顾子女。加大托育服务供给,不断提高0—3岁入托率,有效减轻照料压力。强化监管职能,定期开展托育机构合法性审查,规范产科中心、月子中心和保姆市场的价格范围、服务标准,切实减少子女养育困难。建立分层分群体的多样化津贴制度,涵盖幼儿出生、托育、照料、对父母收入损失的补贴等多个环节,补贴金额依据家庭收入和孩子数量等标准综合考量设定。

五是进一步完善青年法定权益保障。建议完善生育休假制度,进一步推动婚假产假育儿假去性别化实施,强制执行父母育儿假和父亲陪产假。促进假期保障与发展机会之间的平衡,给予充分平等的职场发展空间,消除职场性别歧视,营造婚恋友好氛围,减弱未婚未育青年的顾虑。重点关注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群体,以乡村振兴为契机,保障其基本收入、就业等相关权益。定期开展乡村天价彩礼盘点整治行动,推崇平等友爱、尊重包容的婚姻道德伦理,引导人们遵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降低彩礼竞争性,稳步推进民间习俗的调整和革新。

另外,要适时调整统一各类基金青年项目的申报年限,完善辅助生殖顶层设计。

(作者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北京市团校特约研究员)


编辑:丁梓欣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