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6 16:02
今年正值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作为大运河重要组成部分,潮白河近日通航,由此使大运河文化带再添一处新景观。
潮白河因潮、白二河汇聚得名,历史上为北运河上源之一,也是流经顺义区最大的河流,滋润了一片土地,养育了一方百姓,被誉为顺义的“母亲河”。
二河交汇成一景
据《北京志·水利志》载:潮白河上游分潮、白两大支流,东支为潮河,因“时作响如潮”而得名;西支为白河,因河道多沙,且沙粒洁白而得名。秦汉时期两河互为独立的水系,并无交集,各自入海。
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一年(497),潮河于今顺义区北务镇西徙,而后在今通州区地域北入白河,这是两条河的第一次汇合。此后,汇流点逐步向北迁移,至五代时期在今顺义区牛栏山汇流。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为利用潮白河通漕运,经人工治理,始于今密云区河漕村汇流。
据《海河志》载:辽太平六年(1026),改鲍丘河为潮河,沽水称白屿河。金大安元年(1209),改白屿河为溆水。元延祐三年(1316),又改为白河,潮、白二河汇合后称潮白河。也就是说,“潮白河”这个名字大致在元代才有的。《清史稿·志·卷二十九》有“西有沽河,自滦平入,合白马关河,是为白河。潮河亦自滦平入,合汤河,又纳乾塔河,侧城西南来会,俗亦曰潮白河”的记载。
历史上,潮白河是一条多变、游荡的河流,素有“逍遥自在河”之称,又称其“东西之徙,沧桑之变,指不胜屈”。明清以来,多条通往关外的古道由河上经过,许多文化名人在此留下足迹,吟诗赞咏。
明正统十年(1445)进士、刑部尚书董方前往关外处理公务时,路经白河,但见河道宽阔,船只在雾霭苍茫的河面上行驶,摇橹声响成一片,好一派江南水乡的景象,即兴赋《白河渔舟》:“风帆暮急沙鸥起,波影晴涵野树稠。遥望孤灯明灭处,芦花滩里钓鱼舟。”嘉靖八年(1529)进士、翰林编修,后调兵部主事的唐顺之巡察边关时,途径潮河,遂赋诗赞曰:“流浅沙明自可怜,未经秋潦转澄然。马腹浮河仍饮水,甲光映日更摇川。几处穹庐移就草,数家瓯脱曲依泉。沿堤犹见青杨柳,秪觉南州乡思悬。”
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始建承德避暑山庄后,从京城通往承德的御道也从潮、白两河上经过,为此多位帝王及从臣曾驻足河畔,即兴赋诗。
康熙帝自承德回銮,路过白河时,赋《白水》诗:“乱峰回合古檀州,白水云根一道流。谁信塞垣图画似,凉风斜日放渔舟。”其中的“古檀州”为今密云一带。乾隆帝多次路过白河,且赋诗多首。其《临白河》诗曰:“密云古雄郡,山川何壮哉。白河襟其右,圆流多洑洄。野花夹岸红,中泓镜影开。是时秋涨过,波声犹喧豗。岂能驾虹桥,临渡且徘徊。因知投鞭言,侈志祸之媒。骈舟作舆梁,横陈榆柳材。力作尔毋亟,匪为游观来。”文笔细腻,颇富意境,山川、渡口、野花、木舟,将白河沿岸的景色赞美得淋漓尽致,且多发感慨。
漕运补给密云兵
在历史上,潮白河的主要功用是漕运。秦汉时,潮河、白河互为独立的水系时,秦始皇便实施“海运饷边”,从南方征集的军粮从渤海通过潮、白二河运至当时的北方重镇渔阳郡(今顺义、密云一带)。辽代,潮白河得到进一步的开发与利用。据《北京志·水利志》载:辽天庆元年(1111),幽州作为陪都改称南京后,潮白河成为水运要道。为了漕运需要,将潮、白两河的汇合口,由北魏时期的今通州上移到今顺义北部的牛栏山,并在此设码头,转运漕粮。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践行“天子戍边”,密云、怀柔、顺义、平谷等边关地区驻有重兵。嘉靖三十四年(1555)二月,蓟辽总督杨溥奏请开密云白河以济漕运,为边关驻军运抵粮草,于杨庄筑塞新口,使白河故道与潮白河水合而为一,从此潮、白二河合于密云西南十八里的河槽村。清顾炎武《昌平山水记·京东考古录》载:“嘉靖末,总督侍郎刘焘以密云兵将岁用粮米十五万石,悉繇通州陆运至牛栏山,费多,乃疏此河下达通州,更驾小舟转粟直抵密云,省费什七。”
隆庆四年(1570),刘应节任蓟辽总督,次年建议“疏通潮白二河、陵泉诸水(温榆河)。至隆庆六年(1572),剥船(运输货物的小船)每年可运送山东、河南粟米二十万担至密云。万历元年(1573),朝廷采纳了同知卫重鉴的建议,为避免“倒卸起剥之烦”“偷盗之弊”,废除了剥船转运,由通州直接运粮入密云。之后,主事曹维新建议增添扁浅船二百一十只,由此新旧船共有四百只,自牛栏山至密云,运粮十五万担,仅三个月就可运完。由此可见,当时潮白河漕运已见规模。
然而,到了清代,密云一带失去战略意义,粮饷大为减少,又因河道疏于疏浚,漕运几近消失。
潮白清流入运河
潮白河是大运河文化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是北运河最重要的漕运用水来源。元代,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潮白河水源源不断地注入北运河,为大运河补给水源。“通州八景”中有“二水会流”,指的是潮白河和温榆河在北运河相汇的景观,北运河的北端便由此开始。而两河相汇处,“斩然如削,天造奇观”,“沙嘴峭立,浪涌汪洋”,往南望去,别有景致。明代易学家王宣《二水会流》诗云:“关寒尘清远水通,派钱南接潞城东。沙头浪起双流合,云际帆来万国同。”清代通州知州王维珍也赋诗曰:“二水光拖匹练秋,白河涛逐富河浮。甘芳谁判淄渑味,清浊原分泾渭流。”
据《北京灾害史话》载:民国元年(1912)汛期,潮白河在顺义李遂决口,夺箭杆河南下。次年复堵又在大汛中冲决,潮白河在李遂决口,使原王家场至李家桥经通州入北运河的一段河道废弃,只在雨季盛水时期部分河水流入,致使北运河水少。为了确保北运河上游漕运所需水源,民国五年(1916)在顺义苏庄东北修木滚水坝一座,迫潮白河水入北运河,次年该木坝冲毁。民国十二年(1923)顺直水利委员会拨巨款修建苏庄三十孔的拦河闸,并在右岸修建进水闸一座,开挖引河,引水入北运河。民国二十八年(1939)潮白河特大洪水将苏庄闸冲毁,顺旧河床南下,从此潮白河不再入北运河。
新中国成立后,为解决潮白河下游蓟运河一带水患,于1950年开挖潮白新河,经河北香河县、天津宝坻县至宁车沽(今天津塘沽东北部)与永定新河汇流后在北塘入渤海,潮白河最终成为独立水系。
助力顺义变粮仓
据《北京百科全书·顺义卷》载:“潮白河为顺义过境最大的河流,纵观中境南北,穿行于牛栏山、北小营、马坡、仁和、南彩、李遂、李桥7个镇、地区之间,流程38公里,流域面积445.79平方公里。”
作为北京第二条大河的潮白河,市境内河长72公里,而流经顺义境内达38公里,贯穿南北,把顺义分成两大部分,河东部分人们习惯称为“河东”,河西部分人们称为“河西”。潮白河在顺义大地上孕育出灿烂的文化,形成了沿河特有的风景和经济发展带,被顺义人称为“母亲河”。
顺义平原面积广大,又地处潮白河流域,水资源十分丰富。自秦汉以来便成为粮食生产重点地区,西汉时于此设狐奴、安乐两县管辖大面积的农田。东汉末年渔阳郡太守张堪“于狐奴洼地,授民种稻,开田八千余顷,百姓殷实。”金代于此辟军屯,亦兵亦民,从事粮食生产。元代在此设官员掌农事,兴水利,垦新田。元末明初颁屯垦之策,于此开农田,兴水利,成为“粮黍天府”。近代以来,潮白河泛滥,北洋政府于苏庄筑闸桥,引流灌溉于两岸,粮食大产。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由此使顺义成为北京的粮食大县,被誉为“京郊粮仓”。20世纪80年代末,顺义县被国务院评为“全国售粮先进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据顺义区政府网信息:2020年,顺义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居全市首位;2021年,顺义区粮食总产量位列全市第一。每到金秋时节,潮白河两岸稻浪翻滚,一派迷人的丰收景象。而今,随着潮白河的通航,不仅展现了顺义的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也为大运河文化带增添一处新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