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7 12:05
近日,北京市卫健委发布数据,截至目前,已有400余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有“健康小屋”。可能不少到访过社区医院的市民,对它都会有所印象。这些健康小屋,往往设置在一片单独区域,摆放有数种仪器设备,供人们免费使用。
2010年底,全市首个居民健康自测小屋在展览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启用。14年间,健康小屋持续推进建设,其设备、模式也经历了一些更迭调整。它们看似普通而平淡,理想状态下其实是居民完善健康档案的重要一环,是及时筛查潜在疾病的有力帮手,也是健康管理在社区末端的延续。
什么样:以自助设备为载体,纳入多种功能
按照市卫健委要求,本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置电子血糖仪、人体成分分析仪、全自动血压计等自助健康监测设备,集成并建设社区“健康小屋”。记者走访多个健康小屋发现,其风格较为统一,仅在设备形态和数量上略有差异。
在西红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小屋的核心是一部健康管理一体机。它看上去犹如一张“桌子”,集纳了血压、血氧等五六种检查项目,旁边还有身高体重仪。该一体机靠墙安置在全科诊区分诊台旁的一片开放区域,患者刷医保卡后,点击桌面屏幕上的功能选项即可依次测量。
“红色的都是不合格”,一位阿姨检测完成后,她的老伴凑近屏幕细看结果,“血压还是高,而且体重也超标。”该中心相关负责人于志茹告诉记者,健康小屋贴近候诊区,“我们建议患者,特别是有相关慢病的患者,尽量都能利用候诊时间来测一下。有的老人操作不熟练,分诊台有工作人员可以协助。”据统计,中心门诊日接诊量约700人次,使用频次最高的全自动血压计,能达到100余次。
在大红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000余平方米的新院区宽阔敞亮。位于二层全科门诊侧面的健康小屋,是一片单独分隔出来的区间。这里多台设备分开放置,不时有患者过来,刷医保卡、测血压、等待机器“吐”出记录结果的小纸条,显然已十分熟悉。
环顾四周,健康小屋内还竖着多个公益筛查项目展板,例如脑卒中筛查、乳腺癌和宫颈癌的“两癌”筛查等等。该中心副主任浦佩佩介绍,健康小屋本身在设定上,其实是以“自助设备”为主,实际工作中却包含更大范畴,诸如家庭医生签约、咨询、宣教,包括围绕免费筛查活动进行问卷初筛等工作,均不同程度纳入进来。可以说是以设备仪器为载体,提供健康生活方式指导的功能场所。
怎么用:刷卡跟踪归档数据,实现互联互通
具体到使用仪器监测健康数据,记者发现,“刷卡”是健康小屋发挥作用的关键一步。作为诊前辅助部分,其必然要依托后续家庭医生的服务来实现功能最大化,正所谓“要说健康小屋,就不能只说健康小屋。”
浦佩佩解释,对一些高血压高血糖等慢病患者来说,大概率家里也会有相应仪器设备。比较认真的,还可能会将数据记在小本上,但无法做到数据的集中归档、互联互通。
“居民在健康小屋监测到的数据,可以实现自动上传,并不断完善健康档案。”他点击屏幕,展开一张表格,包括某位老年患者的血压、体温、血糖、体重等多项指标,每个指标下,均显示以各种颜色的折线。
通过表格,这位患者某个时间点的某项指标数据、病情控制程度等一目了然,还附以医生给出的基本评价。“我们筛选了10种居民最关注的指标,通过系统数据处理和展示变化,来‘绘制’患者的健康画像。居民自己也能看得明白,更愿意配合,有助于提高自我健康管理意识。”
在清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小屋设置在单独的一个房间内,也是状如“桌子”的一体机式样,集纳了六处扫码器,对应着六种监测设备。根据记录,在9月份的上半月,该一体机共有近200人次使用。
该中心副主任王俊玲称,长期规律的健康监测,可以帮助患者对病情做到“心中有数”,也便于家庭医生将相应慢病纳入后续管理,不断跟踪随访。“比较理想的状态是,每位患者分诊后,都先到健康小屋走一圈。居民健康档案可记录更新每次检测数据并传至医生工作站,为诊疗及健康管理提供依据。一部分患者现在是有这个意识的,还需要我们多做引导,养成自发习惯。”
可预警:发现潜在健康问题,及时提示异常
服务已签约建档、定期到访监测数据的慢病患者同时,健康小屋也有助于“随机”筛查发现人们潜在的健康问题,及时提示异常。除了常规设备,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增加了指夹式血氧仪、尿酸仪、AI眼底筛查仪等设备,进一步满足居民健康检测需求。
“检查即将开始,请您保持稳定注视前方……”在大红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小屋内就摆放着一台AI眼底筛查仪。一番简短便利的检查过后,一份视网膜评估报告会推送给使用者,预警可能存在的动脉硬化、心脑血管疾病等风险。
“像高血压、糖尿病等,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就是眼底。这种眼底筛查仪器操作起来方便、迅速,而且无创,能够通过眼底变化提示一些后续问题,再有针对性地进一步检查。”浦佩佩介绍,依托AI眼底筛查等高效手段,该中心已完成近7000例高血压患者的筛查工作,健康小屋成了高血压防治的一线阵地。
服务14.5万辖区居民的清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今年3月1日从广安门医院南区正式剥离,独立运行。在其投入使用不久的健康小屋,随时有医辅人员值守,可以辅助居民做心电图、肺功能检测等项目。
记者看到,健康小屋内的心电图为简化版本,肺功能结果也是提供参考。王俊玲解释,这些设备所做的检查相对简易基础,侧重对居民日常到访中,潜在健康问题的发现捕捉。“如果这些简单的检查都存在状况,那肯定是要引起关注,再去做更详细具体的检查。”该中心检验科设备齐全,大部分二三级医院能查的项目都可以做,居民进行后续检查是非常方便的。
在医疗机构之外,还有的健康小屋下沉延伸至更多场景。例如以“健康亭”的形式,设置在居委会。旨在方便办事居民随时监测、管理自身健康,及时发现异常。
应考虑产品形态是否利于使用
市卫健委表示,“健康小屋”在使用过程中仍存在有待改善的地方,有的设备操作程序复杂,需医护人员解释和示范引导,部分居民接受健康管理的主动性不强等。
采访中,记者发现目前配备的常规设备,有些未在健康小屋得到充分利用。例如血糖仪,大多被“不约而同”转移到护理门诊或医生诊室内。对此医护人员解释,血糖测量属于有创操作,需要更合适的环境。“放在健康小屋操作不是太符合要求,所以我们都挪到别的屋里了。”
此外,一些需要光脚站上踏板使用的人体成分分析仪,因直接接触皮肤,人们的接受度不高,基本处于闲置状态。“想法是好的,但需要充分考虑使用方式,有些形态的产品可能不太适合摆进来。”
对此市卫健委表示,相关部门将结合居民健康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为居民提供更加精准的健康服务。帮助和指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