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8 10:18
来源: 北京号
儿童龋齿多发的原因有哪些?
如何早期发现儿童龋齿?
奶瓶龋是如何形成的?
急慢性龋齿怎样区分?
欲知答案,
敬请关注中国网《中国名医》直播节目。
龋齿是儿童最常见的口腔慢性疾病。主要致病菌是牙菌斑中的变形链球菌,如果刷牙不及时,口腔内残留的病菌会将饮食中的糖分转化成酸性物质,酸性物质则会慢慢地腐蚀牙齿,进而形成龋洞并引发牙痛。由于孩子牙体硬组织相对较薄、易脱矿、牙髓腔宽大、易嵌塞,且孩子年龄小口腔维护能力差,饮食结构不平衡,吃甜食频率较高等原因,很多孩子小小年纪就发生了“蛀牙”。
与成人相比,儿童龋病损波及范围广、进展速度快且危害性更大。但在生活中,很多家长对儿童龋病并不在意,总是认为“反正要换牙,无所谓”,“长牙前不用刷”,却殊不知牙、颌、面是体现人体形象的重要器官。儿童龋病不仅会引发口腔异味和牙周疾病,还会影响孩子的面型、语言发音,更会导致孩子的身心发育和生长发育受到影响。
据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2岁儿童的龋患率为34.5%,龋均为0.86。然而学龄前儿童患龋状况更不乐观,5岁儿童的龋患率高达70.9%,龋均为4.24。儿童时期的牙齿主要是乳牙和年轻恒牙。在乳牙列期保护好乳牙,在混合牙列期促使乳恒牙的正常替换,对混合牙列期和恒牙列初期新萌出的年轻恒牙应予以关注,使儿童最终能拥有正常健康的恒牙列。预防儿童龋齿,主要可以从窝沟封闭、涂氟、正确刷牙等方法入手,早筛查早干预是关键!
近些年人们的生活水平是逐渐提高的,食物也是多种多样的,现在的食物是多种多样的,甜食的摄入量比较多,另外我们门诊上来看,低龄儿童、 3 岁以下的小朋友来看牙的相对不多,治疗率还是比较低的,这是一个客观的事实。对于孩子们自身来讲,龋齿的四连因素,宿主的因素、食物、时间,还有细菌的因素都起作用。
孩子先天乳牙发育的好不好,这是一方面的因素。对于食物来讲,刚才我们讲食物多种多样,是不是进食频率会高一些呀,食物里含的糖会多一点呀,这些也是不良的因素。口腔里的细菌主要指的就是口腔卫生的健康状态,刷牙的有效率,这也是一方面的因素,还有一个就是时间方面的,对于孩子们来讲,每天刷牙的次数、频率,它都会影响龋齿的发病率。
家长们在给小朋友刷牙的时候,发现已经尽量把这牙都刷得干干净净,上面没有什么软垢了,这种时候如果发现牙面上有白垩色的这种改变,摸起来可能会有一点点粗糙感,这其实就是一个龋齿的早期表现了,再有一些家长可能会看发现,小朋友说吃完东西经常塞牙,而且牙齿的临界,后牙的临界面上有点发乌、发黑,或者已经成洞了,或者发现颌面上有黑点,这些都有可能是龋齿的表现,都应该尽早就医的检查的。
低幼儿童会有吃夜奶的情况, 8 个月之前我们喂夜奶是一个非常正常的喂养方式。但是随着年龄增长,我们长出上前牙之后,建议妈妈们还是尽早要把夜奶戒掉。白天不管是母乳还是配方奶都要规律的有时间限制的去进食,有次数限制,有时间限制。8 个月以上的小朋友夜奶最好就要逐渐停掉了。
睡觉前一定要把孩子的口腔进行彻底的清洁,用含氟的可吞咽的儿童牙膏给小朋友刷牙,然后刷完牙之后,如果夜间小朋友有哭闹清醒,醒过来的时候,可以喝一点清水,这个是不影响的。但是如果你频繁的再去喂夜奶,小朋友在睡眠的时候,他唾液的分泌量会降低,对于牙齿的冲刷效率会降低,他就有可能会把最后一口奶都残存在上前牙上,最后形成蛀牙。
我们临床上最常见的就是急性龋,急性龋表现为颌面上是有缺损,然后缺损里面洞里头是黑色的,这个是最常见的一个急性龋的一个表现。那医生检查的时候会注意检查这个龋洞里头的质地,急性龋相对来讲质地是比较软的,简单的挖就可能会把这个腐质能挖得动,慢性龋相对来讲就是时间比较久的,或者这个小朋友近期口腔卫生状态控制的还可以的,其实已经静止了,不发展的。这种情况下就有一个再矿化的表现,那么临床上医生摸起来它的质地会稍微的偏硬一点。
兼任:中华口腔医学会儿童口腔学分会委员,北京口腔医学院放射学分会委员,北京口腔医学会儿牙分会委员,《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杂志通讯编委,《中国现代医学》杂志编委委员,《中华预防医学杂志》审稿专家,中华儿童慈善基金会口腔爱心专家等。
荣誉成果:承担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合作项目:低龄儿童龋标准化诊疗模式及疗效评估技术的推广应用研究。在权威期刊发表“小儿龋齿患病情况调查及危险因素研究”、“糖尿病儿童口腔健康状况调查研究”、“糖尿病儿童唾液中龋病和牙周病相关因子的研究”、“种植体周围炎与吸烟的相关性研究”、“舌系带矫正术对舌系带过短患儿语言发育的影响”等多篇论文。参与《跟儿研所专家学育儿》育儿科普书籍的编写和《育儿百科》的修订。多年来参与央视、妇女出版社和北京市医管中心等多家媒体和机构儿童口腔疾病的科普宣传和义诊工作。
擅长领域:儿童龋病防治,牙髓疾病和根尖周病的治疗,乳牙及多生牙、埋伏牙拔除术,早期咬合诱导,常见口腔软组织手术,口腔粘膜疾病的诊治等。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