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家里手“打擂台”,西藏那曲三年累计挖掘技能人才6.4万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丰家卫

2024-09-28 22:24 语音播报

头版

多年前,那曲市比如县传统手艺人布嘎自主创业,在市中心开了一家藏装缝纫店。但生意一直都不好,仅能维持日常开销。

布嘎盛装迎客人。丰家卫摄

“连续两年参加那曲市举办的活动,我的生意越来越好了。”在店面门口,布嘎身着盛装,向人们介绍着这两年发生的变化。他说,近一年他店面的销售额达413万元,比2022年增长近400万元。

布嘎所说的活动在那曲市家喻户晓。2022年以来,当地开展“乡村振兴 那曲奋进”活动,举行包括文艺文化、生产技能、语言文字等多个类别的比赛,为行家里手提供“擂台”,也让更多人有了才艺展示的舞台,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擂台

酒香也怕巷子深。站在店门口,粗犷汉子布嘎,很难让人把他跟心灵手巧的裁缝师傅联系到一起,但他确实手艺精湛。布嘎自小便学习传统缝纫技术,凭着这份热爱,他开了一家小店,不过因为知名度不高,顾客不多。

“2022年,我参加了第一届‘乡村振兴 那曲奋进’活动生产技能类藏式缝纫比赛,获得市级比赛第二名和县级比赛第一名。”布嘎说,通过比赛,他的手艺得到了广大牧民群众的认可,缝纫店也受到了极大关注,到门店预定服装的人越来越多。

在比赛中脱颖而出的布嘎尝到了甜头,今年他又参加了第三届活动,并获得藏式缝纫市级比赛第一名。他的手艺和店面更加声名远播。

牧民次塔平措同样参加过两届活动,作为民间手工艺人藏式缝纫老辈的传承人,他在比赛中一路“过关斩将”,分别获得县级第一届、第二届藏式缝纫决赛二等奖和一等奖。

通过展示,次塔平措创造的手工编织藏式挎包、藏式靠垫、藏靴、藏帽以及工艺摆件等手工艺品极具民族特色,受到了当地群众和游客的喜爱。

现在的次塔平措是比如县恰则乡曲荣朵村糌粑合作社负责人。“我们及时把比赛成果转化为提升技能手艺水平的动力,现在合作社生产的藏式包包、糌粑袋、门帘等手工艺品,贴近牧民需求,深受欢迎。”

活动现场就像擂台,手艺能人亮出“十八般武器”,各显神通。通过“打擂”,那曲市挖掘了一大批致富能手。那曲市奋进办副主任刘强介绍,2022年以来,聚焦人才振兴,“乡村振兴 那曲奋进”活动累计挖掘技能人才6.4万人、培训6.8万多名群众,有效提升了农牧区群众的就业能力。

舞台

竞技赛场,是“擂台”,也是舞台。

那曲市素有西藏北大门之称,是全国陆地面积最大、平均海拔最高的地级市,地广人稀。通过比赛这个大舞台,更多的手艺人、产品得以广泛展示,为牧民致富提供了机遇。

比如县尼囊村手艺人展示制陶工艺。丰家卫摄

那曲市比如县尼囊村的制陶工艺源远流长,2015年,该村成立了专业合作社。“村子偏僻,产品名气小,虽然我们在用心做陶器,但是合作社始终无法产生较好的效益。”合作社负责人达祖介绍,通过先后参与三届“乡村振兴 那曲奋进”活动,合作社逐步打响了名声,让传统手工陶器绽放光彩。2022年,尼囊村陶器还被纳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比如县尼囊村的陶艺制品。丰家卫摄

“目前,合作社经营已经实现村民每户集资的2万元资金回本,总收益达40万元,其中陶器产品单项收益就达16万元。”达祖告诉记者,合作社还带动6人学习传承制陶手艺并就业,他们每人每天可以挣300元。

安多县措玛乡措亚玛村牧民鲁央心灵手巧,自主创新制作乳制品棒棒糖。2022年,她参加那曲市第一届“乡村振兴 那曲奋进”活动乳制品加工比赛,并荣获第一名,之后,很多群众慕名到她家中购买,她的收入持续增加。

为了让自己的手艺帮助更多人,她随后将乳制品制作过程拍成视频,通过微信群分享给村里的每一个人,以便他们学习,甚至还抽空亲自指导牧民们如何制作和销售各类乳制品。在她的帮助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尝试制作和售卖乳制品。“我还被聘请为县牧发公司乳制品授课老师,开展了两次技能培训,受益群众300余人。”鲁央说。

平台

摆“擂台”,搭舞台,最终成为产销平台。

“去年,我参加奋进活动系列展销11场次。目前,合作社的手工艺品不仅销往周边市县,还与物流公司合作,打通农村电商线上线下销售最后一公里,远销到拉萨和外省市。”次塔平措告诉记者,合作社每年纯收入12万余元,按收益的30%给村民分红,同时,合作社还带动4人就近就业,人均每月增收4000元。

那曲手艺人展示手工糌粑制作。丰家卫摄

“在产业振兴方面,那曲市将优秀获奖作品转化为县域范围内的特色产业和农村集体经济项目93个,带动了群众就业、创业2538人,促进群众增收9334万元。”刘强表示,同时,那曲市举办活动展销会794场,带动群众增收2452万元。


编辑:孟紫薇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