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平:澎湃向“新”天地宽
北京日报

2024-09-29 07:00

热点

历史航程一往无前,时代大潮奔流不息。蓦然回望,总会感慨于“发展才是硬道理”,总会震撼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75年弹指一挥间,从积贫积弱到繁荣富强,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新中国在历史的“关键一瞬”,走过了其他国家几百年的现代化发展历程。

作为首都,北京始终与祖国同行、与时代同频。党的十八大以来,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北京由“聚”转“疏”,成为全国第一个“减量”发展的城市,创新驱动随之成为北京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

沿长安街一路向西,首钢园区遥遥在望。昔日高炉的钢与火,已华丽变身为创新创意产业的诗与梦。这是北京产业发展史、科技创新史的生动缩影,更让我们看到了产业变革、创新突破、生产力跃进中蕴藏着的无限机遇。放眼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重大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持续涌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融合不断加深,催生出元宇宙、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量子信息等新产业发展方向。东风徐徐,正等待着弄潮儿潮头登高再击桨,奋楫扬帆赴海空。

“资源所在就是责任所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身处“风口”的北京又一次率先出征。目前,北京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智能装备、人工智能等十大高精尖产业全部突破千亿级。同时,北京已锚定六大领域,布局20个未来产业,通过推进实施八大行动,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新能源和智能网联化标定着北京汽车制造的新方向,外形酷似“太空飞毯”的新一代通信卫星预示着宽带通信的新可能,未来科学城能源谷一亭一椅会发电、一砖一瓦可供能……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向“新”而行,始终是“首都使命”,也始终是“首都机遇”。

科技探索的进步,拓展着人类认知疆界,也终将惠及日常生活。未来产业在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强劲动力的同时,更打开了我们对于未来生活的想象。在中关村论坛展览中亮相的智能机器人,既可伸“手”灵活剥开鹌鹑蛋壳,薄如蝉翼的蛋膜完好无损,也可帮助医生在2.5厘米的皮肤切口内操作亚毫米级精度的手术。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类脑智能、量子信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等“科幻”名词都会走出实验室,走进千家万户,将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一定能”。

当然,“用明天的科技锻造后天的产业”,创新的征程不会总是洒满阳光,相反充满了波折坎坷、面对着壁垒鸿沟。未来产业不是空中楼阁,而是要建立在艰苦研究和成熟配套之上,越是探索到前沿领域,越如行至前所未知的“无人区”,攀登人迹罕至的“高寒带”,唯有披荆斩棘,以梦想为岸、以团结作帆、以奋斗划桨,“未来”才可能牢牢掌握在我们手中。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担当”,肩负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使命的北京,必须不待扬鞭自奋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了重要部署。北京层面,也明确了健全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完善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等改革目标,以及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所涉及的7项具体任务,“施工表”“路线图”愈发清晰。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接最烫的山芋,当好“施工队长”,完善营商环境,将发展效率提起来、让发展效益强起来,进一步推进传统领域“迭代”、新兴业态“抢滩”、未来产业“占先”,北京大有可为也将大有作为。

回望悠悠75载,京华大地上,有激情燃烧的奋斗,有百折不挠的尝试,有气吞山河的行进。北京的产业史,与新中国的发展史嵌合交织;这座城市走过的每一步,都浓缩着一个国家追赶世界、引领时代的恢弘图景。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如东方朝日,喷薄欲出。顺应国家战略的创新之都,坚定践行“求质、求变、求新”格言的活力之城,风鹏正举,未来可期!

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

编辑:高晨晨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