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小工程师!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卓越工程师项目开讲
宣教之窗

2024-09-29 10:39 语音播报


9月21日一早,两辆载着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卓越工程师班学生的大巴车前往北京理工大学。这些“小小工程师”们分别来自五—八年级,是对智能工程感兴趣,并且具有强烈学习愿望的同学。

当大家来到北京理工大学,看到校门口的校名,同学们不禁欢呼了起来。这是卓越工程师班开班以来的第一课,同学们显得异常兴奋。等待迎接他们的,将是一堂特殊的智能工程实践课。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了“三位一体”的系统部署,并鲜明提出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卓越工程师”。

2024年1月26日,海淀区召开青少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启动会。理工附中被评为首批海淀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校。2024年5月14日,学校与北京理工大学、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签署三方合作协议,联合科研、教研与教育力量,重磅启动“卓越工程师基础教育阶段培养项目”。

“卓越工程师基础教育阶段培养项目”旨在为未来卓越工程师培养优秀青少年后备人才,该项目聚焦国家急需领域重大战略需求,通过师资互通、课程打通、学分认定、平台融通、资源畅通打造联合培养共同体,探索完善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早期联合培养的创新机制和路径。

学校与北京理工大学、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等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融通聚力,资源整合,进行“大-中-小”衔接教育。通过“国家课程+工程类课程”的模式,培养学生形成将“智能+技术”应用于工程、医学、航天、军事、环保、安全等领域的积极意识,使学生具备实践创造的能力。

“老师等一下,我要记下笔记”“老师可以翻到上一页PPT吗?刚没有看清”“老师,这个问题我知道”……课堂上,卓越工程师班五、六年级的小同学们认真好学的态度,敏捷的思维,快速的反应能力,让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实验教学中心的张婷教授连连称赞。

在张婷教授的带领下,同学们在这节《智能车设计与开发》的课堂上,第一次学习了发光二极管的工作原理,了解了智能车的控制系统,并亲自动手完成了“点亮一盏灯”的实验。随着音乐车上LED灯亮起,一颗颗梦想成为工程师的火种也在同学们的心中点亮了。

雨刷器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汽车零部件,但是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蕴含着哪些精妙的设计?如何组装才能让它稳定运行?在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的教室里,卓越工程师班七、八年级的同学开启了一场探秘之旅。

通过教授的讲解和实际操作演示,同学们动手实践环节自由选择零件,在自主创造的空间里,他们的创新思维得到极大提升。在实际操作中虽然会遇到种种状况,但同学们两两一组,相互支持配合,不懈尝试与探索,在老师和助教的指点下,成功地完成了实践任务,创作出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作品,心中洋溢着无限的喜悦。

据悉,卓越工程师项目的学生分别来自集团内5—11年级,强化贯通育人培养链条,大力建设“小初高”联合培养共同体,打通学生成长“高速路”。同时,该项目的学生还分别来自理工附中教育集团各校区和成员校,包括理工附中本部、小学部、东校区、南校区,理工附小,理工附中分校以及北外附中等,紧密合作,共建共享,通过机制创新助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赋能教育集团跨越式发展。

项目采用“5+1+N”培养模式,即5天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 1套工程实践课程高端培养+N种工程实践活动全面支撑。这种模式像一张网,有点有面,同时彼此之间有着深刻的联结,既满足了学生普遍性的需求,又满足了个性化的需求。

学校在现有教师的水平上,联合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组建了一支具有深厚数学、物理、工程、文化和社会科学背景,致力于卓越工程师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工作的师资队伍,包括院士30余人,长江学者30余人,特级教师15人,正高级教师16人,区级以上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172人在内的强大师资团队。这些教师不仅拥有着实际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能力,还能引导学生完成前沿技术和科研项目,为学生的发展保驾护航。

面向未来,学校将更好地赋能学生成长,探索出具有理工特色和海淀优势的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培养新路径,使“理工系”大、中、小学成为卓越工程师成长成才的沃土,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后备人才。

文章来源: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

首都教育在行动

编辑:曾佳佳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