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村村都要出“网红”?“下指标”造不出流量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9-30 12:32 语音播报

锐评
进入
京报锐评
阅读更多内容
+ 订阅

近年来,乡村旅游赛道火热,一批“网红村”“网红镇”应运而生,特色民宿、农产品市集扎堆亮相。然而,求“红”心切,问题也随之而来。有网友爆料,去年某地出台文件,要求每个单位要产生两个“网红打卡地”,作为单位主要负责人的重要考核指标之一。

酒香也怕巷子深。如今社交媒体流量活跃,通过一定“造势”,或赋予个性化的“人设”,让本不为人知的乡村迅速“出圈”,带动地方文旅发展,本是一件好事。只是,一哄而上,为了“网红”而“网红”,多少有些急功近利。下任务、定指标,更有可能让造型凹得格外僵硬。走到路口,个个都是“我在某某处想你”;步入夜市,除了“臭豆腐”“银镯子”就是“竹筒奶茶”“文创雪糕”;购买纪念品,满目皆是冰箱贴、胶带、书签。景观频频出现“同款”,文创屡屡“撞衫”,难免让人审美疲劳。如有游客自嘲打卡网红村,“明明没来过好像来过”,转一圈回去“看了又像没看”。

发展文旅、培育“网红”,当然可以有样学样。然而,乡村的孕育、成长,网红的孵化、走红,都有其自身逻辑。倘若一味复制粘贴,陷入的必然是套路。要桥有桥、要树有树、要墙有墙,如此这般,看着配置得整整齐齐,却没有讲出最有特色的故事,没有挖掘最具风情的景观,很容易“泯然众人”。别说流量难以变留量,有时连当下的热点都排不上号,而为此投入的人财物力,也就打了水漂。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乡村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向来丰富。这边有太行人家,四方庭院,土灶飘香,那边有徽派建筑,高山梯田,溯溪捉鱼;有人喜大漠孤烟,有人爱小桥流水……寻找独属于当地的自然之趣、乡愁之情,让朴素的乡野元素与现代气息交相辉映,才能真正激发出乡村旅游的动能。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少一些投机与跟风,多一些耐心和创意。特别是当“网红”文旅的“几件套”被玩滥,更需要在精细化上下功夫。如江西婺源篁岭村,当发现“高山梯田”的IP不再独特,便迅速挖掘出当地晒秋景观——百米落差的山坡上,民居白墙黛瓦、错落排布,窗外大晒匾里红彤彤的辣椒、黄澄澄的玉米,远望如清淡山水画,却不失缤纷点缀。依托于此,他们成功打造新的“网红地”,无数游客纷至沓来。

乡村,有着大自然的宁静与生机,又沉淀着乡土社会的悠闲与自在。尤其如今,都市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回农村”成为很多人的休闲选择,乡村旅游迎来发展的黄金期。立足自身特色,守住文化根脉,积极开拓创新,“乡村+网红”完全可以有更多打开方式,收获“双赢”“多赢”。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编辑:汤华臻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