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40余年,《美的历程》为何能够常读常新?
北京晚报

2024-09-30 14:59 语音播报

京报读书
进入
京报读书
阅读更多内容
+ 订阅

1981年文物出版社首版《美的历程》

李泽厚《美的历程》首版于1981年,四十多年过去,很少有同时代的学人著作能够经得起时间检验,在大浪淘沙的图书市场上一版再版、长销不衰,收获一代代忠实读者。《美的历程》曾制造的这种激动人心的阅读场景,如果不能说是硕果仅存,至少也是凤毛麟角。近来岳麓书社又一次再版这部名著,使我有机会重读这部大学时代读过的经典,随着年齿渐增、阅历稍长,确实也生发出些许新的感想,下面用三个关键词来表述。

第一个关键词:时代精神。大哲黑格尔有言:“哲学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时代。”《美的历程》是李泽厚流传最广的一部著作,处处流溢着朝气蓬勃、激情飞扬的时代精神。

今年岳麓书社最新版《美的历程》

书中最能展现这个特点的便是第五章“魏晋风度”,如今读来简直不啻于禁锢之后的思想解放宣言。在李泽厚写作此书的年代,中国哲学界普遍将魏晋玄学视为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腐朽思想,但李泽厚却勇敢地指出,魏晋玄学“不但远超烦琐和迷信的汉儒,而且也胜过清醒和机械的王充。时代毕竟是前进的,这个时代是一个突破数百年的统治意识,重新寻找和建立理论思维的解放历程。”李泽厚进而把从东汉末年到魏晋出现的时代新思潮总结为“人的觉醒”,“不是人的外在的行为节操,而是人的内在的精神性,成了最高的标准和原则。完全适应着门阀士族们的贵族气派,讲求脱俗的风度神貌成了一代美的理想。”

此外,李泽厚论述盛唐之音的段落也令人自然联想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他认为李白的桀骜狂放代表了那个时代知识阶级的精神面貌:“他们抱负满怀,纵情欢乐,傲岸不驯,恣意反抗。而所有这些,又恰恰只有当他们这个阶级在走上坡路,整个社会处于欣欣向荣无束缚的历史时期中才可能存在。”

第二个关键词便是:艺术史。现代学术分科体制下,《美的历程》到底算哪一种人文学科著作,曾引发过一些学者争论,冯友兰先生说它“是一部中国美学和美术史,一部中国文学史,一部中国哲学史,一部中国文化史”,似乎都没有错。李泽厚在书中涉及的艺术门类包括文学、音乐、书法、绘画、建筑、雕塑等等,材料信手拈来、旁征博引、融会贯通,并无畛域自囿,正因如此,才让这本书散发出持久迷人的跨学科魅力。

因为撰写其他文章,我前不久读了艺术史家滕固于1926年出版的《中国美术小史》,对比一下这本中国艺术史的奠基之作,就能体会《美的历程》的长处为何。在《中国美术小史》中,滕固将中国艺术史分为生长(佛教输入以前)、混交(佛教输入以后)、昌盛(唐和宋)、沉滞(元以后至现代)四个时期,只涉及绘画、建筑、雕塑三个艺术门类,这固然与发源于19世纪德语国家的“艺术史”学科研究对象相符,但限制了造型艺术之外的其他艺术门类进入研究者的视野。而且,滕固的论述粗略浮泛,没有像李泽厚那样高度凝练地总结出中国历史上不同阶段的美学风格,诸如“先秦理性精神”“楚汉浪漫主义”等等。

近见复旦大学骆玉明教授将《美的历程》定位为“带有札记风格、偏重审美趣味的中国艺术简史”,甚为恰切。因为李泽厚当初的确有意仿效钱锺书,做札记式的学问。他曾在访谈中交代:“心中暗想着钱锺书的著作学问,他的著作也许永垂不朽,但我只为我的时代而写。《美的历程》起先以《关于中国古代艺术的札记》为题,1980年在上海文艺出版社的《美学》第二期上发表了前三章。”

我想到的第三个关键词是:美学。尽管李泽厚曾在访谈中强调《美的历程》并非艺术史,而是通过艺术史讲美学,但对今天的青年人来说,美学早已光环不再,相比之下,包容性更强的艺术史无疑更具有吸引力。

作为哲学的分支学科,美学1949年后共有两次流行热潮,一次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第二次便是八十年代,其中《美的历程》这本书起到了重要作用,几经重印,多年后依然洛阳纸贵、供不应求。

我念硕士研究生选择的专业虽然是美学,备考时的指定书目也有朱光潜《西方美学史》这样的经典教材,但其实入学后所学内容更多还是偏向晚近从英国兴起的“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以至于我曾向很多人解释过我的专业方向并非传统意义的、隶属于哲学层面的、相对静态的“美学”,而是与阶级、种族、性别、媒介等前沿话题紧密联系的、关注当下的、几乎涉及所有艺术门类的“文化研究”。

最后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美学也在随着时代自我更新和进化。而《美的历程》之所以能让人常读常新,就在于树立了一套札记式的开放阐释系统,它穿越艺术的历史,抵达民族的心灵。

京报读书

编辑:高悦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