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01 21:41
金秋十月,京西石景山首钢园比往年更加热闹。WTT中国大满贯正在这里进行,时隔63年,世界顶级乒乓球赛事重返北京。
中国大满贯落户京城,不仅填补了半个多世纪的空白,也为这座城市书写着关于国球的记忆新篇。“乒乓球不仅是一项运动,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在日前进行的赛事发布会上,北京市体育局二级巡视员张朝晖说,“希望借此次赛事,进一步激发广大市民参与全民健身的积极性,让更多人参与到这项健康、快乐的运动中。”
63年前,国球从这里腾飞
乒乓球在北京有着深厚的历史情怀,而北京之于国球,也有独特的意义。
1961年4月4日至14日,第26届世乒赛在专门为本次比赛兴建的工人体育馆举行。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举办世界级体育大赛,来自五大洲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200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开幕式上,周恩来、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庄重列席,1.5万名观众将工体四面看台坐得满满当当。更多没票的市民在家抱着收音机,通过电波关注着这场改写新中国体育史的盛况。
该届比赛,中国队员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创造了佳绩。其中男队一举终结日本队的5连冠,首次夺得世乒赛团体冠军,容国团更是留下了“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更待何时”的名句,女队获得团体亚军。随后,庄则栋、李富荣、张燮林、徐寅生包揽男单前4名,邱钟惠则在女单赛场一举封后。中国队的表现,给正处于困难时期的国人带来巨大鼓舞,也向世界展现了新中国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而中国乒乓球也由此走在了世界前列,开启了半个多世纪的辉煌征程。与此同时,“乒乓热”席卷了华夏大地,中国逐渐成为世界上打乒乓球人数最多的国家,北京乒球更是群众基础扎实、竞技名将辈出。
63年来,乒乓热从未降温
63年来,北京再未举办过乒乓球单项目顶级赛事,但北京的“乒乓热”从未降温。据统计,截至去年底,全市共拥有公共乒乓球场地6500多片,每年举办数十项群众赛事,数十万人次参与。创办于2007年的“和谐杯”乒乓球赛,去年吸引了全市三万余人次参赛,活动覆盖人数达50余万人次。
75岁的北京大爷吴新民年轻时是乒乓球迷,他爱打球,也爱看球,“年少时家里没电视,看世乒赛都是去电影院看录像。看着庄则栋、李富荣他们为国争光,特别振奋!”半个多世纪过去,老吴在首钢园第一次现场观看了乒乓球比赛。他乐呵呵地说,自己是跟着两个外孙女来的,“她们都是孙颖莎的球迷。”
在相声演员李然脑海中,也充满了关于“下课跑出去占台子”“两张小课桌一拼,就是一张球桌”的回忆。作为石景山人,他也来到了中国大满贯现场。“好多朋友给我发信息,说在转播里看见我了,说明关注咱们乒乓球的人特别多。”李然说。
肥沃的群众土壤,也培育出了艳丽的竞技之花。多年来,北京业余乒乓球水平在国内稳居前列,在全国运动会群众组比赛中摘金夺银。在日前结束的首届全国全民健身大赛(华北区)乒乓球比赛上,北京市代表队斩获8金5银9铜,金牌和奖牌数均列各代表团第一名。
63年后,顶级赛事续新篇
如今,世界顶级乒乓球赛事回到了北京,不仅球迷欣喜,就连常年驻扎在京的国手们都备感兴奋。
“虽然长期在北京训练,但这是我第一次在北京打国际比赛。”男队主力林高远说,“虽然对这里很熟悉,但感觉还是不一样,特别期待去展示自己。”10岁便来到北京打球的王楚钦,称这里是自己的第二故乡,“能在北京代表中国队比赛特别开心。”他还推荐远道而来的朋友们尝尝北京美食,除了涮肉、烤鸭,还有炒肝、豆汁等地道京味儿。
马龙是为数不多在京参加过国际比赛的现役国手,这位36岁的北京队老将,上一次在“家门口”比赛还是15年前。“2006年乒超联赛的主场在北京,2009年还在月坛体育馆参加过一项表演性质的商业比赛。在北京打正式国际比赛这也是第一次。”半年前,得知WTT大满贯落户北京后,马龙便期待登上赛场,还希望带两个儿子来看看。9月30日晚的单打首轮,他实现了这个心愿,“他们之前没在现场看过我比赛,希望他们能感受一下这种氛围。”
“希望中国大满贯能长久发展下去,持续扩大项目在京的影响力。”作为北京乒乓球的“老人儿”,北京队总教练张雷说,“更希望通过这项比赛,促成更多国际赛事,甚至最具影响力的世界锦标赛未来落户首都,续写北京乒乓球新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