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同龄”周浦派出所传承枫桥精神,在时代变迁中创新发展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林靖

2024-10-02 11:12 语音播报


庆祝新中国75周年华诞之际,北京日报社记者走进与共和国同龄的上海公安局浦东分局周浦派出所。1949年,新中国的第一缕曙光在天安门城楼上空升起,标志着中华民族开启了历史新纪元。在同一历史节点,该所的前身——南汇县公安局周浦分局也在中大街的晨曦中启航,至今已成为全国首批“枫桥式公安派出所”。

“三所联动”纠纷调解室。林靖 摄

记者走进这“上海第一所”,在“三所联动”纠纷调解室内,民警正耐心地与当事人沟通、调解。白墙上,写着“依法调解,公平公正”“万事和为贵”等醒目大字,并张挂着派出所调解工作原则和纪律。

前不久,一项目工地,工人们因工资被拖欠,多次向施工队讨薪未果,情绪逐渐失控。情况紧急!周浦派出所迅速行动,立即启动“三所联动”矛盾纠纷多元调解机制,邀请周浦镇平安办、司法所及专业律师团队共同参与,形成强大的调解合力。

调解过程中,民警秉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原则,深入调查了解情况,耐心倾听工人诉求,同时向企业负责人普及法律知识,明确其法律责任和拖欠工资的严重后果。通过“背对背”的调解方式,民警们巧妙引导双方换位思考,理解对方的难处,逐步缩小分歧、寻找共识。

经过民警多轮协商和耐心调解,终于促成双方达成一致意见,由甲方施工公司先行垫付部分工资,剩余部分按约定时间分期支付,最终成功化解了这一复杂矛盾纠纷。

“化解矛盾纠纷不仅需要执法的力度,更需要服务的温度。”周浦派出所所长单斌、教导员俞雪峰介绍,他们通过与司法所和社区警务室的紧密合作,三所联动机制为辖区居民提供了一个更加高效、便捷的矛盾纠纷解决平台。在三所联动机制下,周浦派出所不断创新调解方式,民警们深入社区了解民情,帮助居民化解矛盾纠纷,解决实际问题。

周浦派出所民警唐源、陆燕骏在小上海步行街开展夜间步巡工作。

竭尽全力服务百姓,这是周浦派出所75年来的传承。该所第11任所长顾进才,户籍警出身。在20世纪80年代,户籍工作基本上靠民警的一双脚、一支笔,所有记录都是走出来的、纸上记录的。虽然业务相对简单,但查找过程相当复杂。

顾进才未把自己拘泥在窗口的三尺方台之后。他将居民的事情时刻放在心上,常常走街串巷、扎根在基层,凭借双脚行遍周浦,像极了电影里的马天民。居民们找他办事,常常无需自报家门,他一听便能如数家珍地说出他们的基本信息,有时连乳名、曾用名都记得清清楚楚。他因此被居民们称为“周浦活地图”,被老同事赞叹为“传奇”。

今年7月,民警们怀着沉痛的心情送别了这位老所长,但他所秉持的精神与信念却代代传承。

派出所综合窗口

记者看到,如今的周浦派出所户籍窗口,已经发展成为综合窗口:办理护照首次申领、港澳台通行证首次申领、临时车牌办理、交通违法处理等业务,均可在一个窗口内实现。

越来越多的高效服务延伸到了群众家门口,方便了群众。派出所窗口服务也愈加繁忙,高峰时期一天接待量可达600余人次。面对繁重、复杂的业务,综合窗口警长郁庆红保持着一贯的温和、从容。她说:“只有你的心中装着老百姓,老百姓的心里才会有你。”

1949年建立周浦分局(周浦派出所前身)。林靖 摄

在周浦派出所,75年的传承、新时代“枫桥精神”践行于每位民警身上,包括唐卫东、王国强、王佳荣三名社区民警。他们是同一场寻亲的三棒接力者。

女孩熊某于2007年在上海失踪,远在贵州的父母闻讯犹如晴天霹雳。面对当时公共视频稀缺等困境,首任负责民警唐卫东并未放弃,但努力多次仍未能阻止线索中断。5年后王国强接力,再次与女孩熊某老家的公安合作,逐步构建出女孩的基本信息框架,但联系方式的缺失让寻亲再陷僵局。

4年后,科技进步带来曙光。王佳荣接力,利用生物信息比对和跨部门合作的新机制,追查到了女孩的下落,最终让一家人在熊某所在的上海一家救助站内重聚。在前后三位民警的坚持努力下,不幸的家庭获得了救赎。

上海第一所。林靖 摄

75载春华秋实,周浦派出所与祖国同频共振,它不仅是地区平安的坚固盾牌,更是公安事业蓬勃发展历程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时代的变迁中不断创新和进步。

人民公安从这里走来

编辑:王雯淼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