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雪峰:利用城乡差异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北京日报客户端 | 作者 贺雪峰

2024-10-08 12:08 语音播报

学习

城乡关系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对基本矛盾,是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关系。城市和农村在当前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城乡之间形态与环境差异

分散与聚集。城市是高度聚集的,农村却是相对分散的。城市在有限的土地上面聚集了大量的人口和经济,每一寸空间都被充分开发。农村则有大片广袤空间,农民居住分散,一般都是平房。

自然与人工。城市是人工的,远离自然,城市生活按效率最大化进行组织,生产与生活几乎不受自然的影响。农村是自然的,农业生产要依靠土地且要随季节展开,有农忙也有农闲,农事活动只能按作物生长周期进行。不均匀的时间安排使得农民比较散漫,缺少对每天时间的严格规划。

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农村是熟人社会,村民祖祖辈辈生活在村庄里,每个人之间都很熟悉。熟人社会中,自己人与外人有着完全不同的交往逻辑。城市本质上是陌生人社会,社会的规范就是法律,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缺少情感能量。因为是陌生人社会,每天都有新人新事,城市就会变得多元而包容,自然就给创新留下了空间。

农业与工商业。农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从土里刨食,城市则主要从事工商业,或二、三产业,是离开土地的。农业受制于自然条件,产出比较有限,工商业较少受自然条件限制,产出远高于农业。城市二、三产业增长远远快于农业,吸引农村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经商。

城乡生活方式差异

传统与现代。农村是传统的,城市则是现代的。农村是保守的,城市则是创新的。当然,当前中国农村并不是完全封闭的,而是随着城市化正在发生急剧变化,这种变化的主要特征是农村人财物资源迅速流向城市,农村变得更加衰败,农村出现了普遍的空心化和老龄化。

快节奏与慢节奏。城市是快节奏的,在有限时间做更多事情,是城市生活讲求效率的必然。农村则是慢节奏的,因为农业生产受到季节影响,着急没有用,农业生产的节奏必须与农作物生长周期一致。快节奏和慢节奏不仅是生产方式,而且是生活方式。城市步伐匆匆,遵守纪律,农村人悠闲散漫。城市人夜生活丰富,农村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主动与被动。城市是主动的,农村是被动的。尤其是当前时期,城市快速发展,将农村人财物资源吸引进城,大量农民进城了,他们就让渡出之前的农村获利机会,也就为留守农村的农民提供了扩大经营规模、增加经济收入的机会。城市化到一定阶段,城乡之间的差距就会缩小,农村与城市仅仅因为差异而各有各的精彩。

自然主义与消费主义。农村是自然主义的,城市则是消费主义的。自然主义的一个原因是农村存在普遍的自给自足经济成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同时,因为生活在自然环境中,不离土,就比较容易获得与自然之间亲密相处的闲情逸致。城市是消费主义的,一方面赚钱,一方面消费。城市是有消费能力的,城市几乎所有生活方式都需要花钱,通过消费来产生意义。

落叶归根与追逐利益。城市是进取的,有着大量机会,特别适合年轻人,农村则为缺少进城机会和进城失败的农民提供了退养的地方。城市是追逐利益的,农村则适合养老。无论在城市多么成功,年龄大了都希望落叶归根。

城乡差异的功能

利用好城乡之间的差异,不仅可能助力中国现代化事业,而且可以为中华文明复兴开创更加广阔的可能性。要理解城乡差异,尊重城乡差异,利用城乡差异,改造城乡差异,从而形成城乡互补,达到城乡共荣的目标。

发展极与稳定器。毫无疑问,城市是中国的发展极,农村是中国的稳定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冲击,2020年疫情对中国的冲击,都因为农民工可以返乡,而极大地消减了对中国社会造成的震荡。有农村退路的农民不会无家可归。农民在农村也可以生活且生活得不错,他们就不是非得进城。城市有了机会,他们再进城寻找这些机会,一旦进城失败,他们再返回农村。正是通过对城市与乡村不同逻辑的利用,以及正确的制度和政策安排,才让中国现代化进程变得异乎寻常地顺利。

退守与进击。城市是农村青壮年进击的空间,农村则是进城失败者的退守空间。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面对着一个未富先老的世界难题。未富先老,意味着中国正处在中等收入阶段就不得不将更多资源用于养老。相对来讲,在当前中国农村,只要农民可以与土地结合起来,他们就不是社会负担,而是社会资源,国家只需要用比较少的财政资源就可以为农村老年人提供比较好的老年生活。比如通过发展基于村社的互助养老,就可以大大降低养老成本,实现“低消费、高福利”的养老。

在当前的中国,城市与农村不仅是两套不同的形态和环境,而且也是两套不同的制度以及不同的生活方式,因此也就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城市显然是当前中国城乡关系中矛盾的主要方面,中国的现代化首先表现在工业化和城市化上面,工业化又是以城市化为前提的。正是城市带动,农民进城,生产力突破性发展,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才进一步带动了农村农业的现代化。同时,作为矛盾次要方面的农村在中国现代化中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且有自身的发展规律。正是农村为城市发展中的周期性危机提供了缓冲,正是农村为中国制造业提供了国际竞争力。

(作者为武汉大学社会学院院长、教授)


编辑:丁梓欣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