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给带娃出行的家长们减减压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评论员 晁星

2024-10-08 17:17 语音播报

锐评
进入
京报锐评
阅读更多内容
+ 订阅

刚刚过去的十一假期,你带娃坐高铁或飞机出行了吗?据媒体报道,不少家长直言带娃出行“压力山大”,除了要照顾幼儿,还要时刻小心吵到旁人,一路上真是战战兢兢。

一段时间以来,有关公共场合小孩哭闹的话题一直颇有讨论度。“小孩哭闹太正常了”“出门在外,将心比心”,理解之声不少,但也不难看到另一种“严苛”的舆论倾向——公共场所哭闹的小孩就是“熊孩子”,“熊孩子”背后必有“熊家长”。加上社交媒体不断放大“高铁孩子吵闹”的个例,加剧了某种刻板印象,更搞得一些家长“负罪感”满满,生怕因孩子吵闹招来白眼,乃至被拍视频“公开曝光”。稍微控制不住,就赶紧带着孩子往餐车或者车厢连接处躲。这般情景让人无奈叹息:带孩子出门怎么就这么难?

既为公共场所,理当接纳所有群体。孩子安静懂事,当然招人喜欢。“孩子闹不闹腾,关键看家长怎么管教”,这话道理上也没错。但必须承认,婴幼儿有其年龄段特性,婴儿放声啼哭,低龄幼童吵吵闹闹、蹦蹦跳跳皆是天性使然,在陌生的公共场所,尤其是像高铁、飞机等相对封闭受限的空间,能够克服一定不适感、做到严格控制自身行为和情绪,完全不打扰他人的,终归是少数。家长引导无果,急得满头大汗,恐怕也是大概率事件。对在公共空间乱吵乱闹的大孩子,当然不能听之任之,但对幼儿哭闹毫无容忍度,动辄贴“熊孩子”“熊家长”的标签,就有些武断了。

置身公共空间,小孩子可能哭闹,与某些人想要静静,其实算不上多么了不得的冲突。与其说这是一道绝对的是非判断题,倒不如将之理解为开放的文明考题。所谓文明,必然意味着对于双方皆有的行为约束。若只谈权利,不讲义务,时刻想着个人权益最大化,追求自我绝对舒适,而不顾及他人的现实困难和合理诉求,只会放大矛盾、加剧摩擦,让场面更加难堪。诚如有网友反问的,如果成年人都不能有丝毫容忍度,凭什么去要求小孩绝对安静?

换位思考、相互理解,这是公共场所的规矩和礼数,亦是破解哭闹僵局、避免矛盾升级的良方。家长带娃出行,即便是婴幼儿,如果孩子长时间吵闹,当然不能“摆烂”“躺平”,要向周围的人表达歉意,尽快安抚好孩子,或者带到人少的地方玩一玩、哄一哄。而另一方面,其他人也要看到家长的努力、体谅他们的难处,对非主观故意的打扰有一定理解。毕竟,谁都是从孩子长大的,也都可能有带孩子出行的那一天。

孩童被喻为祖国的花朵,对他们的哭闹有基本容忍度,营造一个更友好的大环境,是一个文明社会应有的样子。


编辑:晁星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