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08 17:28
朱自清先生第一次见鲁迅,是1926年夏天,那个傍晚的聚餐高朋满座,群贤毕至。赴宴者有叶圣陶,郑振铎,有沈雁冰、胡愈之、夏丏尊……多为知名作家。好友聚齐后分两桌落座,大家边吃边喝,谈天说地,松弛热络。朱自清先生没跟鲁迅坐在一桌,餐聚中“没有听到鲁迅先生谈话”。
上述回忆出自《鲁迅先生会见记》一文。文中朱自清回忆说:鲁迅先生那天晚上“穿一件白色纺绸长衫,平头,多日未剪,长而干,和常见的相片一样。脸方方的,似乎有点青,没有一些表情,大约是饱经人生的苦辛而归于冷静了罢。看了他的脸,好像重读一遍《呐喊》序。”(《鲁迅回忆录》-散编·中册P665)
朱自清的短文不足千字,可其中用《序》比拟鲁迅的容颜之喻,实在别开生面:它是“抽象”的,可却十分“具象”,它是“神似”的,可却愈发“形似”……重新翻阅《呐喊》自序,我边读边猜:“这寂寞又一天一天的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是这句?“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是这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是这句?我只自问,无力自答。
也许,朱自清的“呐喊”之喻只是一个平视的礼赞?也许,在朱自清看来,《呐喊》自序就是一座文字版的鲁迅雕像?也许,鲁迅先生没有表情的那张脸既是“序”中的每个字,每句话,每个逗号、句号、问号、省略号,可也不仅仅是它们?……没有答案。而这,也许就是答案。至少,80多年前的这则朱氏神喻让人重新想起鲁迅,想起《呐喊》。
《呐喊》自序写于1922年底,《呐喊》初版成书于1923年初,书中收入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14部短篇小说,狂人、孔乙己、阿Q等文学形象均出自该书。1999年,《呐喊》被《亚洲周刊》评选为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之首。转眼,已是21世纪,《呐喊》“百强之首”的地位在我看来依旧大差不差。(责编:孙小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