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春涛:坚定文化自信 担当文化使命
学习时报 | 作者 谢春涛

2024-10-09 07:29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对自身文化保持坚定信心和强烈认同。回望历史,绵延不绝的中华文化历经千年风雨、万般淘洗,滋养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并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前所未有的劫难,中华文明也蒙尘受辱。生死存亡关头,中国共产党人毅然肩负起民族复兴、文明重振的历史使命,在带领中国人民艰辛探索的奋斗历程中,不断赋予古老的中华文化以希望、以生机,积极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推动中华文明从落魄蒙尘到重焕荣光,重塑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事关国家长治久安、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凝练文化发展规律,引领文化传承创新,进一步巩固了文化主体性,为民族自信注入了文化的灵魂和根基。亿万人民因自信而自立,由自立而自强,持续迸发文明创新创造的活力。

这样高度的自信当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建立在充分理由、充足底气之上的。

这样的自信植根于深厚文化沃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其中蕴含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精神特质,寄寓着先贤理想,激励着后人志向,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深层而持久的驱动力,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这样的自信内生于厚重红色基因。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了鲜明独特、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创作了一大批具有战斗力、感染力的红色经典。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构成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着一代代共产党人以赤子之心守初心、以奋斗之志赴使命。

这样的自信镌刻于壮阔实践征程。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形成凝聚和激励全国人民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既是物质更加富足的过程,也是文化更加发达的过程。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潮流,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坚持守正创新,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打造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创造性提出“两个结合”重大论断,将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贯通融合起来,孕育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以强大的真理力量、非凡的实践伟力,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气象一新、格局一新。

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持走自己的路。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推进网络文明建设,以文铸魂凝聚价值共识;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以文弘业实现文化进步;再到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以文化人培养时代新人。今天的中国,处处可以感受文化的浓郁气息和盎然生机,《长安三万里》《长津湖》等影片深受观众喜爱,《复兴文库》、“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编纂出版,一系列国家文化殿堂相继落成……最近,《黑神话:悟空》在全球持续火爆,不少国外玩家为了搞懂这款依托中国神话背景打造的游戏,开始研读《西游记》,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文化日益强大的吸引力。当文化领域不断开掘新义、创造新品,从容大方地展现中华历史之美、人文之美、时代之美,中国人民的自信自强便从心底油然而生,实现了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更加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

多姿多彩是人类文明的本色。对自身文化越自信的民族,就越能够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着眼全人类前途命运,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不同文明之间平等交流、互学互鉴,将为人类破解时代难题、实现共同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指引。这是理念,更是行动。新时代的中国正以宏阔的文化气度、广博的开放胸襟熔铸古今、汇通中西。一方面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展示新时代中国人的精气神,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另一方面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提出并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引领世界文明发展进步贡献中国智慧,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

文明如水,润物无声。中华文化正跨越时空、超越国度,以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增益人类现代化探索,深远影响世界文明进程。

作者: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校长(副院长)

(本文系作者在2024北京文化论坛主论坛上的发言)

最新文章

编辑:曾佳佳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