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高血压莫忽视,早期防控效果佳
2024-10-09 12:55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图片



2024年10月8日是第27个“全国高血压日”,今年的主题是“健康体重,理想血压”。针对儿童高血压相关问题,小编采访了首都儿科研究所心血管内科主任、主任医师石琳。



Q1

今年“全国高血压日”主题是“健康体重,理想血压”,您是怎么理解看待这个主题的?

“健康体重,理想血压”的理念非常重要,体重是影响血压的因素之一,血压是稳定心血管功能的重要指标,高血压可以造成脑出血、肾衰竭等严重危害,要想健康、幸福的生活,就要保持健康的体重,维持正常的血压。高血压不只是成人疾病,儿童也可以发生高血压,并且容易延续到成人,所以控制血压要从孩子抓起,从小控制体重,监测血压,保持血压正常,促进“健康中国”目标的实现。


Q2

目前我国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的现状是什么?从咱们医院临床数据分析看,具体表现与我国整体情况有何不同?是否可以分享一个临床遇到的典型案例?

随着我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肥胖发病率的增高,儿童高血压患病也呈上升趋势。根据2019年全国学生体质调研结果显示,6-17岁学龄儿童的高血压单时点患病率为13%,3时点患病率为3%-5%,这是相当高的患病率。高患病率的背后是较低的知晓率,“儿童也会得高血压?”在门诊,很多家长都会吃惊地问我们这样的问题。我们知道高血压是我国成人患病率最高的慢性病。实际上,高血压在儿童中也不少见,只是大部分人不知道这个事实。


儿童高血压在病因构成上是不同于成人的,成人以原发性高血压为主。已知的儿童高血压病例报道中,继发性高血压多见,且多见于婴幼儿,最常见的是肾脏疾病,此外还有心血管疾病、风湿免疫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等。从我们医院临床数据分析看,这十年来,随着生活方式改变,儿童原发性高血压比例明显升高,多为年长儿,尤其是肥胖儿童。


在儿童中,高血压的症状往往不典型,对于小婴幼儿来讲,血压升高时常表现烦躁不安,哭闹,过于兴奋等。以继发性高血压为例,1名3岁余儿童因“心衰”于外院就诊,在整个外院诊疗过程中,从未监测血压。因病情重,转院至我科,我们心血管内科对心衰患儿常规测量血压,发现患儿四肢血压明显升高,腹部CT提示肾动脉狭窄,右肾发育不良,终于为患儿找到了病因。我们针对病因进行治疗,血压控制后,“心衰”逐渐恢复。由此,建议高血压监测要从娃娃抓起,积极寻找病因,早期治疗,尽早治愈。


Q3

心血管内科在治疗儿童青少年高血压方面是怎么做的?有哪些特色?

心血管内科为了规范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的诊断、长期管理及个体化治疗,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制定了筛查、确诊、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等一系列措施。


首先,儿童高血压以非药物治疗为主。心血管内科制定了适用于儿童高血压的非药物治疗综合措施,对儿童青少年高血压进行管理:


1)运动处方:体重减轻4~5千克,可以使血压下降5~10mmHg。一定要改变久坐不动(长时间看电视、玩电脑游戏)的不良生活方式。建议青少年多做有氧锻炼,包括慢跑、游泳、打篮球等,每周至少锻炼3次,每次至少20分钟以上。


2)饮食处方:控制饮食量,调整饮食结构。多食水果、蔬菜,少吃高糖、高脂肪食品。限制进食钠盐至2~2.5g/日。《中国健康心脏膳食》提出,根据中国饮食习惯,而改良的高血压饮食,更适宜中国人群,比如国际控盐量为6g/天,而中国建议控盐量3g/天。


3)合理作息:远离烟酒,保持宽松的生活环境,保证充足睡眠,合理地安排学习和休息。


其次,药物治疗为辅。儿童高血压具备适应症时才能启动药物治疗,例如原发性高血压经3~6个月非药物治疗无效,或血压很高,或有明显症状,或已发生靶器官损害时,需及时采取必要的药物治疗以控制血压,避免发生高血压引起的恶性事件,把血压维持在正常的水平,最终达到停药的目的,让其正常生活。


再次,闭环管理。闭环管理在保证儿童高血压治疗疗效中担任着重要角色。心血管内科建立了高血压专病微信随访群,为每一位就诊的高血压患儿进行一对一的“进群管理”,由专门的医护人员提供出院后的医疗、护理延伸服务,在线解决家长疑问;另外,心血管内科自2018年6月就开设了高血压专病门诊,方便高血压患儿在必要时就诊,得到专业指导;并且我们对下级卫生部门进行了儿童高血压规范诊疗管理培训,保证高血压患儿在家门口就得到随诊、调药等基础管理,降低了医疗费用。


Q4

科室在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疾病的医疗科研方面有哪些进展和成果?是否应用到临床?

首都儿科研究所心血管内科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从事心血管内科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诊疗,心血管内科团队长期致力于儿童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先后对高血压的病因构成、发病机制、靶器官损害和个体化治疗进行了多角度的系统化研究,大量的文章发表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


心血管内科团队研发了儿童高血压简易筛查公式,带头制定了百分位法儿童高血压参照标准,参与了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制定,建立了一整套亚临床高血压靶器官评估指标以及儿童高血压个体化治疗方案。基础研究方面,探索了乙酰化、丁酰化等表观遗传学修饰参与高血压发生发展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为高血压靶向防治提供了依据。大部分研究已逐渐运用到临床实践中。


我带领心血管内科团队制定了一整套操作性强、适于基层的儿童高血压诊疗管理方案(简称“COME方案”),填补了基层儿童高血压规范诊疗管理方案的空白,形成规范化的培训教材“一书一册三影像”:“一书”--《儿童高血压诊疗规范》,“一册”--《基层儿童高血压诊治手册》,“三影像”--《儿童高血压诊断》《靶器官评估》《治疗及管理》,用于经规范化培训的基层医务人员,提高基层管理儿童高血压的水平,在临床工作中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Q5

科室在未来的发展规划中有哪些重点工作和目标?

心血管内科作为“儿童高血压规范诊疗管理方案的基层推广与应用研究”单位,在不断提升基层儿童高血压诊治管理水平,建立儿童高血压规范管理网络的同时,还将引领全国开展儿童青少年的高血压诊治规范,并将推广至基层医院,为儿童高血压整体管理建立完备的体系,建立上下联动,闭环管理的儿童高血压诊疗模式,推动优质医疗技术下沉,提高儿童高血压诊疗效率,助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儿童高血压诊疗服务中“接得住”、“接得好”,促进我国儿童健康水平的提升。


Q6

您介绍一下每个人都需要了解的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相关知识,分享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保健建议,以及家长如何及早发现孩子可能患有高血压?

1)定期监测血压:儿童处于体格快速生长发育期,血压受年龄、性别、体重、身高等因素影响,血压变化大,建议3岁以上儿童均应监测血压。3-17岁儿童血压可根据简易公式粗略判断,即男孩收缩压不超过年龄×2+100(mmHg),女孩收缩压不超过年龄×1.5+100(mmHg),同时舒张压不超过65(mmHg)+年龄,通常学龄儿童血压不应高于120/80mmHg。


2)良好的生活习惯:平时饮食不易过咸,增加户外运动,规律作息。肥胖儿童更应严格控制体重,测量血压的频次要增加,如出现头晕头痛,应测量头晕、头痛同期血压,早期发现问题。


3)家长须知:如果孩子比较胖、有高血压家族史、孩子有头晕、头痛、视物模糊等症状,要积极给孩子测量血压,观察血压变化,发现血压升高时及时就诊。


Q7

在“全国高血压日”到来之际,科室如何提高公众对于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的认知度?对公众的呼吁有哪些?

我们心血管内科科室人员通过义诊、各大科普、直播平台,推广监测血压的必要性;发布儿童高血压诊断标准,便于家长正确识别高血压;并教会家长如何正确使用合适的袖带测量血压。儿童高血压常见的症状为头晕、头痛、视物模糊等,亦可无症状,规范的监测儿童血压,可以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早期治疗,可在儿童期成功避免发展为成人高血压。


特别要呼吁家长和小朋友,平时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健康饮食、积极运动及规律作息;良好的家庭关系亦不可少,减轻儿童的情绪压力;已经患有高血压的儿童要有效的执行非药物治疗,监测血压,并长期管理,最终实现治愈!


文 | 石琳

编辑 | 宣传中心 郝洁

图片

首都儿科研究所

科普号

图片

首都儿科研究所

新闻号

图片

首都儿科研究所

附属儿童医院

健康科普

新闻动态

就诊服务


首都儿科研究所融媒体矩阵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觉得好看请点击“在看”支持我们



作者:

首都儿科研究所官方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