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0 15:00
近日,有博主发布视频,记录了国庆假期独闯哀牢山的经历。由于其此次行程经过了哀牢山两个保护区,当地将对此展开调查。目前,该博主已发布视频道歉。
哀牢山保护区植物种类丰富、珍稀动物多样,是不可多得的生物“基因库”,上世纪就被列为联合国“人与生物圈”森林生态定位观察站。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面对社交媒体上争入“禁区”打卡之风,当地也发布告知书,开启“劝退”模式。
涉事博主在道歉中声称未破坏环境,但实际上自然保护区环境极为脆弱,违规乱入很难避免对生态带来破坏,而修复工作难度不小。此前甘孜州格聂神山景区的“格聂之眼”爆火,周围植被就曾被违规穿越的车队碾压出“黑眼圈”,修复一度花了两年时间。
严禁擅闯哀牢山,“自然保护区”的属性是一方面,更重要的还是安全问题。哀牢山尚未开放的深处地带多为原始森林,地理环境复杂、山中雾气弥漫、天气变化莫测,长时间行走其中很可能因缺氧失去意识而导致失温。风险面前,仍有人屡屡把“禁区”当“景区”、甚至当成流量法宝,可谓拿生命开玩笑,更可能严重浪费公共救援资源。
哀牢山在社交媒体上被称为现实版“云南虫谷”,当地已有部分区域被开发为风景区,基础设施、服务体系相对完善。现成的景区就摆在那,偏偏还要不管不顾往深处走,说到底还是为了流量。
近些年,国内户外市场火爆,徒步、露营、登山、骑行等活动风行,种种户外探险视频热度也被不断推高。相比人人都能到访的景点,那些不见天日的“野生秘境”显然更能戳中互联网的神经。越是神秘、越具挑战;越是小众、越有看客,于是不少博主专挑人迹罕至的野地打卡,将险象美化为“松弛感”,吸引众人盲目跟风,却对可能的安全隐患闭口不谈。
还要看到,无数“野景点”成为网红打卡地,离不开网络平台的推波助澜,因此,除了追究攻略发布者的责任,更要约束相关平台,惩治为了活跃度放任“悬崖种草”的行为。
于个人而言,网络种草不可轻信,安全意识不能放松。户外探险绝不是“有脚就行”,既需要户外生存、地理环境等专业知识储备,更离不开硬件装备的配套。据不完全统计,过去一年我国共发生户外探险事故425起,死亡及失踪180余人。可以说,在大自然面前,任何以身试险,都可能酿成悲剧。
线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追责到底、划清红线、倒逼敬畏,大大小小的意外才会少一些。
图源: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