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义区 | 分类施策,吃饱吃好加特需专供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10-11 07:13

进入
养老大调研
阅读更多内容
+ 订阅

在家门口吃上热乎饭,简单的一件小事,却能大大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指数。顺义社区里的老年食堂,不仅让老人吃饱吃好,还为慢病患者、有饮食忌口的特殊人群提供专属菜单,满足老年人的不同需求。

石园街道

慢病老人有了“红绿菜谱”

位于顺义区石园街道的颐福源老年餐厅,是一家名副其实的网红餐厅。每天服务的老年居民超过600人,一年的总接待量超过30万人次。

中午11点不到,餐厅里已经热闹起来。150平方米的空间里,摆放着十多张桌子,不少老人正排队点餐。餐桌很快坐满,也有不少人打包回家吃。整个餐厅里满是饭菜香味,刚出锅的家常豆腐、四喜丸子、地三鲜、青椒炒蛋等一一摆在橱窗中。

“咱们午餐一般有9个菜,包括3个荤菜、3个半荤菜、3个素菜。菜单天天换,一周七天不重样。”餐厅负责人刘金兰说,考虑到老年人的健康需求,厨师在做菜时尽量减油减盐,还得软烂易入口,很考验功力。

“老年餐不能只一味追求健康,也不能完全敞开了吃,必须在营养健康和美味好吃中不断寻找平衡点。”刘金兰说,为了保证口味与营养的均衡,大厨们反复琢磨,也更精准控制火候。食材都是每天从市场上购买的最新鲜的,还有不少是刘金兰去周边乡村的田间地头直接买回来的时令菜。

刘金兰负责运营的老年餐厅有7家,其中3家在石园街道,4家在空港街道。最早开始营业的石园东社区老年餐厅已经开业9年多。如何让老牌社区老年餐厅变成网红餐厅?刘金兰说,秘诀就是真诚地对待每一位顾客,站在老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午餐期间,来购买的居民大多是熟客,打饭的工作人员甚至能说出很多老人的健康情况和饮食宜忌,继而推荐合适的菜品。

“为了更好地给周边居民提供服务,我们曾经利用两年时间,逐门逐户开展调研,对石园街道15个社区1700余名老年人开展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参与调研的居民中80%患有慢性病,其中与吃有关的占74%。”这个数字让刘金兰下定决心,要下大功夫研发私人定制式的个性菜谱,帮助老人科学用餐、营养配餐、个性化服务。

后来,刘金兰找到了10多位烹饪专家,对所有菜品的主料、配料、调料的用量进行调整,并对烹调方法、口味、口感、营养成分进行分类,形成菜品标准化数据库。同时,她还请教了多位营养师、配餐师、慢性病预防和治疗专家,将老年人慢性病的饮食需求与菜品的标准化数据结合,建成了一套“为老餐饮智能管理系统”。每个老年人都能得到自己的专属菜谱,只要在餐厅门口的电子大屏上刷卡,红黄绿三种颜色的菜名就出现在了屏幕上,绿色代表能吃,黄色代表少吃,红色则代表不能吃,引导老年人养成营养膳食的良好习惯。

此外,刘金兰还邀请了13位社区居民担任餐厅的监督员,每个季度举办座谈会,请大家为餐厅提意见建议,或是请大家帮忙试吃新菜,给出真实评价。

“大家给我们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比如老人们说原来的小圆凳坐着不稳当,我们立马换成了带靠背的木椅子。餐厅后厨明厨亮灶对外展示,也是大家提出来的。还有一位居民在退休前从事食品检验工作,如今也成了餐厅的食品安全监督员,不定期地随机对菜品采样后,通过集配中心的化验室进行检测,让大家吃得安心。”刘金兰说,这项新机制不仅有效地帮助老年餐厅查漏补缺,更是让居民与餐厅之间的关系紧密融洽,老人在这里感受到了尊重,自然也就成了回头客。

建北三社区老年驿站

小火慢熬煮饭菜易入口

早上6点,胜利街道建北三社区的老年驿站迎来了第一批食客,遛弯回来的老人们陆续来到餐厅点餐。熬煮得软烂的各色米粥冒着腾腾热气,现炸的油饼、现烤的烧饼散发着浓浓香气。七八十平方米的大厅里摆放着8张四人桌和3张两人桌,没一会儿工夫,就坐得满满当当。

往打餐台仔细瞧,早餐的种类挺丰富,小米粥、杂粮粥、紫米粥,豆浆、馄饨、豆腐脑,包子、烧饼、大油条,买上一份粥和一份包子油条,才五六块钱。“厨房不到5点就开始忙活上了,老年人一般牙口不好,爱吃软乎的,咱们的粥都是小火慢熬的,特别香。”养老驿站负责人魏小梅说,由于餐厅紧挨着小区东门,早上出门上班的年轻人也是常客,驿站每份早餐都要给大家赠送一个水煮蛋,增加营养。

胜利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个老年驿站原本是社区里的一处废弃自行车棚。改造成老年驿站后,这里能为老年居民提供日间照料、问诊咨询、营养配餐、智能检测、休闲娱乐、调理养生、心理慰藉、呼叫服务等8项基本服务。驿站中的老年餐厅,则主要解决了周边老年人的用餐需求。

“现在,餐厅每天能服务200多人次,提供早餐和午餐两顿饭,也会给有需要的顾客提供清真餐。”魏小梅说,除了到店里购买,餐厅还提供上门送餐服务,由驿站员工或者街道组织的送餐员负责将打包好的餐食送到居民家中。

智库点评

分类施策探索多种助餐服务模式

顺义区民政局养老服务管理科科长王慧介绍,顺义区按照“政府补一点、企业让一点、老人出一点”的工作思路,鼓励各街道(镇)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发展辖区内养老助餐服务方式,分类施策,切实解决老年人就餐需求。

在为老服务实践中,各地探索出了不同模式。李遂镇以宣庄户村和赵庄村为试点,以点带面,初步形成“1+2+3+N”的为老服务模式,以驿站、餐桌、社会餐饮为制餐主体,成立志愿者团队,为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配餐送餐服务。石园街道扶持建立集配中心和石园东区老年餐厅,老年餐厅辐射社区为老年人提供堂食服务,集配中心补充覆盖为有送餐需求的老年人提供送餐上门服务。

下一步,顺义区将继续整合资源,优化流程,不断提高养老助餐覆盖率、服务量和满意度。

民有所呼

盼简化刷卡流程

采访中很多市民反映,在老年餐厅使用老年卡,支付时每次都要输密码,这可能有保障支付安全的考虑。然而,老年人记性普遍比较差,记不住密码或者忘记带卡的情况时有发生。

在这种情况下,老人要么还得辛苦再跑一趟,要么需要给家属打电话询问,十分不方便。有市民建议,希望老年卡的使用也能逐步电子化,像手机支付一样方便快捷。

养老在北京2024调研报告

编辑:曾佳佳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