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1 07:17
京郊村中的留守老人支付能力较低,对老年餐的价格比城区老人更加敏感。去年以来,平谷区开启乡村互助养老的新尝试——各村腾出自有空间办餐桌,降低经营成本;一个驿站覆盖多个村子,实现规模经营,把老年餐的价格“打下来”。
镇罗营镇下营村
村委会让出了办公房
镇罗营镇镶嵌在平谷北部的山坳里。记者驱车来到下营村村委会,却发现村委会小院里有一家“晚年幸福院”。
“去年起,全区274个村子都陆续实现了集中办公。我们村两委总共腾出了六间办公用房。”下营村党支部书记孙宝军说。在他的带领下,记者走进如今的村委办公室:7位工作人员坐成一溜儿,有点像银行柜台,空间紧巴巴的,就连村支书本人也没有独立办公室。
腾出的六间办公房,再加上盘活村委小院后面的闲置资产,上营村先后建成了快递室、医务室、图书室、娱乐室和晚年幸福院。晚年幸福院就是一个互助养老中心,为老人们提供基本养老服务。
在这个以林果业为主要产业的村子,光是70岁以上的常住老人就有160多人,不少人都独自居住,儿女平时在外工作。
上午10点,记者走进晚年幸福院,看到老人们正在悠闲地理发、泡脚,收音机里传出悠扬的京剧唱腔。
史振兰今年82岁,穿着紫色碎花褂子,精神很不错。“我见天儿来这吃午饭。”她告诉记者,饭菜做得清淡而软烂,有菜有肉,还比外头的餐厅便宜很多。一份红烧肉8元钱,卖给老人6.4元;一份鸡蛋炒洋葱5元钱,老人买4元。在此基础上,市区镇还给予基本养老服务对象每天5元的补贴。这样算下来,史振兰吃一顿午饭花不到10元钱。
价格为什么能打到这么低?“在互助养老的尝试中,我们实现了村与村之间的互助,从而降低成本,给老人更多的实惠。”平谷区民政局老龄工作科于金健介绍,就拿下营村来说,虽说村委让出了办公用房建设老年餐桌,但毕竟空间、人力有限,请厨师进村做饭炒菜不太现实。
而几公里之外的上镇村有一家规模不小的养老驿站,有配餐资质,每天给下营村配餐。这样一来,村和村“互助养老”,既让下营村老人吃上了热乎饭,也使驿站实现了适度的规模经营。
刘家店镇寅洞村
一个驿站辐射三个村
临近午餐时间,记者来到刘家店镇寅洞村养老驿站的用餐区。郭香兰、冷春荣两位厨师穿着白大褂,正忙着往一只只家用保温桶里盛菜。两个馒头装进一个塑料袋,直接绑在每只保温桶的提手上。
11点过后,陆续有老年人走进来,放下一只空保温桶,再拎走盛满食物的保温桶。“两只保温桶都是我们免费给老人配的,上面写着他们的名字,每天倒替着用。”刘家店镇四级调研员周小林告诉记者。
86岁的王淑荣说,自己很满意这里的饭菜。吃了半年多,眼看着人都胖了一圈,气色也好了很多。两位厨师都是附近村里的街坊,做的饭合老人胃口。
寅洞村的这家养老驿站原本是闲置库房,几年前,镇村对其加以改造后,才建成了养老服务空间。房租、水电钱都由村里出,请专业机构运营。每天中午,这里可出餐好几十份,不但供应驿站的入住老人和本村老年人,还供应辛庄子、胡家店两个村的互助养老中心。
不搞大投入、不搞一刀切,不提倡搞大而全的综合性专业化养老机构,是平谷区建立互助养老体系的总体理念。以刘家店镇为例,全镇有6家养老驿站,可提供就餐、全托等服务。14个村子也全都有村级互助养老中心。互助养老中心的空间有大有小,功能也有多有少,并不是都有供餐能力。但因为有养老驿站的辐射,每个村的老人都能吃上便宜可口的热乎饭菜。
“互助养老”除了村和村之间的互助,还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于金健介绍,全区组建了以党员干部、网格员、巾帼志愿者、青年服务队为主体的互助养老志愿者队伍,每人确定一个服务对象。志愿者会走村入户,帮腿脚不便的老人取餐。
智库点评
多方合力降低成本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袁瑞军带领学生在平谷区30多个村调研发现,很多村都通过集中办公把宝贵的空间拿出来建设老年餐桌,这是很可贵的尝试。
城区的老年餐桌,一顿饭将近20元,但农村老年人对价格更敏感,这也意味着企业的利润空间可能更小。平谷区不搞大投入和一刀切,政企携手探索降低养老餐成本,是很有益的探索。
但只有空间是不够的,要办好老年餐桌,差的绝不仅仅是那张桌子。谁来办,怎么出钱,怎么才能可持续,是下一步需要重点探索的问题。
民有所呼
盼助餐服务长久开展
在采访中,几乎所有老人都对老年餐桌的饭菜大加赞赏,尤其对价格的满意度很高。但也有老人担心:如此物美价廉的老年餐,这样便捷暖心的服务能否一直坚持开展下去?农村的很多留守老人常年独居,家中只有一个人,饭菜样数少了营养不够,做多了又吃不了。尤其是80岁以上的老年人,买菜、做饭都不方便,在家吃饭总是“糊弄”。他们都希望老年餐桌的服务能够长久地开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