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从“灯塔工厂”瞭望中国发展的光明前路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评论员 郑宇飞

2024-10-10 18:53

锐评

世界经济论坛(WEF)日前宣布,22家创新制造企业加入全球灯塔网络,该网络的成员数量至此达到172家。值得关注的是,新晋“灯塔工厂”中有13家来自中国,涵盖风能设备、核电、电气医疗等多个高新领域。

“灯塔工厂”榜单,被认为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全球制造业智能化、数字化的前沿水准。入围企业虽不论规模大小,但需集成至少5个世界级领先水平的技术应用,且在环境保护、能源节约、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

如果说“灯塔工厂”是智能制造的标杆,那么“灯塔工厂”的涌现,就是中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重塑未来竞争新优势的缩影。近年来,无论是“制造商排行榜”,还是“科技品牌价值100强”,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在全球评选中脱颖而出,很多时候甚至占据“半壁江山”。如果说以往入围更多靠的是规模量级,那么如今,中国企业则是凭借创新支撑与引领能力,在世界产业版图上站稳了脚跟。从“世界工厂”到“世界市场”再到“世界研发实验室”,是什么成就了中国的“登顶”之路?

积淀是底气所在。从“造不了”到“造得出”再到“造得好”,我们用70多年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如今,中国制造业总体规模已连续14年位居全球第一,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依托于此更形成了从终端产品、零部件、原材料到相关配套设备的完备产业链。出于规模经济的优势,成本摊薄效应十分明显,以光伏行业全球首家“灯塔工厂”隆基绿能嘉兴基地为例,百公里内,企业能找到光棒、光纤、光缆的所有原材料。更重要的,面对全球供应链中断等突发情况,强大的基础能使企业心中有底、脚下不慌,在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中,稳扎稳打、步履不停提升自身国际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

需求是机遇所在。需求是经济增长的拉动力量。中国幅员辽阔,自东向西、由乡到城囊括了从平价到高端、从大众到细分的巨大市场。特别是当下,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形成了历史性交汇。在实现“双碳”目标的深刻变革中,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等转型升级,都为新技术、新产业的成长创造了广阔空间。正如有媒体指出,全球许多公司之所以继续对华保持深度联系,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中国在许多产品类别中占据全球需求的近三分之一。

创新是方向所在。当前,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给全球生产力水平带来颠覆性影响,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在纷繁的国际贸易摩擦中,中国制造业没有“吃老本”,反而进一步激发起自主创新力量。过去依赖低成本的劳动竞争模式逐渐被取代,人才基础、创新主体、新兴产业等优势不断聚合释放。2023年,中国研发投入强度为2.64%,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有媒体分析预测,中国高科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将从2018年的11%增至2026年的19%,如果把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新三样”也计算在内,这一比例到2026年将扩大至23%。显然,向新而行的中国,带给世界的是稳稳的预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功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的经济体,发展制造业是其共同特征之一。对于正处在新旧动能转换关键期的中国而言,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既是应对时代之变的战略选择,也是中国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当然,正如“灯塔”不能一天两天建成,制造强国的发展历程注定不会平顺,作为后起国家要保持身位优势也会面临更多挑战。如今我们依然处在由大变强、爬坡过坎的重要关口,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基础能力等方面还存在突出短板,同时又面对严峻的外部环境。这种时候,尤需看清形势、保持定力。高质量发展的掣肘因素、外部打压的风险点位,其实往往就是发展的潜能所在、攻坚的目标所在。用好用足现有优势,摒弃贪大求快、盲目追风的心态,抓住政策支持、技术革新、消费升级等机遇,中国制造定能在时代赛道稳步向前。

人工智能系统控制偌大厂房的运作,随处可见的显示屏实时跳动生产数据和监控画面……科幻影片中的场景已经成为现实。在世界经济旧有结构逐渐解体、新结构尚待形成的当下,期待更多“灯塔工厂”,成为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底气,也为全球经济结构重塑建立新的标杆。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晁星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