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雨菲 北京市丰台区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丰台学校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10-11 15:43


龙雨菲 北京市丰台区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丰台学校 初二年级

指导老师:刘晗

拍摄地点: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

诵读内容:《鲁迅先生这盏灯》 作者:乔叶 来源:《文艺报》

【原文】

一想到鲁迅先生,有一句话就会涌上心头,这句话是古人用来赞美孔子的:“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生活在动荡飘摇的春秋之末,在那个蒙昧混沌的时代,孔子的意义如灯一样。这盏灯从古照到今。当然,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如孔子这样的灯有无数盏,他们汇成了一条灿烂的灯河,鲁迅先生就在其中。在100多年前的中国,山河破碎,生灵涂炭,旧世界正处于最为腐朽黑暗的时刻,我们有了鲁迅先生这盏灯。灯,意味着光,这光聚集在鲁迅先生的身上,是热血之光、理想之光、信念之光,也是文学之光、思想之光、精神之光。

毛泽东评价道:“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骨头最硬的鲁迅先生面对黑暗和腐朽,以笔为枪,战斗到了最后一刻。但转过身来,他对明亮美好的新生力量又怀抱着炽烈深情。作为觉醒时代的先锋,他自始至终都理解和支持革命,与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等共产党人结下了深厚情谊,鼎力扶持萧红、柔石等进步青年作家,这些都成为镌刻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红色印记。

鲁迅先生曾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这是他在《这也是生活》中的一句话。我想,这句话的动人之处就在于他所表达的对国家、对民族、对同胞们的赤诚热爱和深沉牵念。

鲁迅先生之所以成为我们的民族魂,正因为他身在人民,心系人民,观照着人民的生活和命运,表达着人民的心愿和心声。作为一盏灯,他的“灯芯”,正是人民。

探寻古迹 礼赞祖国 2024年北京市中小学生朗读比赛

编辑:曾子芊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