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对口援藏30周年,根据北京市委市政府部署,东城区先后与拉萨市城关区、拉萨市当雄县开展对口支援工作。从提升医疗水平到普及文化知识,从助力产业发展到推广文化旅游,一代代东城人奔赴雪域高原,不惧艰苦的环境,秉承甘于奉献的精神,与当地各族干部群众共同努力,谱写了一曲情谊跨山海、信念破万难的颂歌。
民生为本
筑牢幸福生活基石
“我是医生,我应该去更艰苦的地方用我的专业知识治疗更多的人。”2022年7月,隆福医院的闫志刚作为东城区卫生医疗队队长,奔赴西藏拉萨市当雄县人民医院。受高原地理气候等条件影响,骨关节病是西藏当地高发疾病。受限于藏区医疗条件,很多藏民无法及时得到治疗,不得不常年拄拐生活,43岁的达瓦便是其中之一。闫志刚了解情况后,经过仔细分析研究,从北京调配设备器械,制定流程预案,引进最前沿的技术,经过反复培训和演练后,开展了西藏首例“膝关节镜下微创手术”,实现了西藏地区此项手术“零”的突破。手术后达瓦丢掉拐杖,独立行走,他激动地一直握着闫志刚的手,用不太标准的汉语说着:“谢谢、谢谢!”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东城区本着“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团队”原则,通过交流培训、跟岗进修、远程授课、学生交流等形式,努力解决当地群众看病就医难题,先后完成无痛胃镜检查、腹腔镜微创手术、首例剖宫产手术等10余个当雄县“首例”技术突破。
益西桑珠今年刚从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回到拉萨工作,回忆起挂职的杨老师,他感慨道:“杨老师是我人生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人。没有这些援藏老师的付出,我们也走不出西藏去看伟大祖国的大好河山。”益西桑珠口中的杨老师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附属中学的教师杨士森,当年他来到拉萨北京实验中学投身教育支援工作,立即接手了“榜上有名”的“双差班”。不能放弃任何一位学生,是杨士森给自己定下的目标。“一到周末时间我就骑着自行车走访拉萨城关区同学的家庭。平时也通过电话、微信、请家长到校的形式,实现了和班里每个学生家长单独沟通学生成长、发展情况。”杨老师的不懈努力赢得了家长的信任与支持。经过近一年的努力,杨士森的“双差班”成为了实验中学“最牛”班!
近年来,东城区先后与城关区、当雄县深入开展结对共建,在就业、教育、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等民生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为筑牢藏区人民幸福生活提供了有力支撑。
产业为重
激活藏区发展动能
产业援藏是助力西藏高质量发展、促进当地群众就业增收的有效路径。多年来,东城区紧紧围绕工程投入、项目建设、文旅产业、消费扶持等产业合作,为城关区和当雄县累计投入援藏资金2494.5万元,为拉萨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特殊贡献。
“现在我每月工资4500元,来水厂上班后,去北京参加了一个月的学习培训。现在工厂的产量上去了,销量也跟上去了,不用离开家乡,日子过得也不错。”水厂工人索朗玉珍说。当雄县纳木措圣水厂产业帮扶建设项目作为援藏项目,其生产的“7100”饮用天然水在援藏团队、当地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已成功入驻京东商城等网络销售平台,发展成为当雄区域公共品牌——“极净当雄”的明星产品。纳木措圣水厂建成投产后,带动112户近300名群众增收。
结合当雄县特有的高原旅游文化资源,东城区协助当雄县打造“一曲、一节、一剧目”的文化旅游品牌,《纳木措》《极净之路》等剧目和电影文化品牌相继问世。当雄县原创游牧文化歌舞剧《天湖·四季牧歌》是一部力求使天湖故事和游牧文化焕发艺术与时代光彩的剧目,通过与游牧文化产业园区的紧密结合,构建了“当吉仁”赛马节、“天湖·四季牧歌”舞台剧表演、牦牛肉体验馆、星空帐篷、康玛温泉酒店、阿热湿地旅游区的集成互动,形成当地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发展态势。
2020年10月,《天湖·四季牧歌》在北京喜剧院开演,此次赴京演出创新了文化援藏项目的运营模式,前2场为公益演出,后2场商业售票演出,实现了文化扶贫援藏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2023年10月,《天湖·四季牧歌》先后在北京、合肥、南京开展全国巡回演出,传播推广当雄文化,实现了边疆地区文化“走出去”。
担当为首
代代接力见证精神
“在这个岗位上就要为国家负责、为当地百姓负责。”颜峰曾挂职于拉萨市当雄县发改委,在挨过了呼吸困难、睡眠障碍、血压增高、心律变快的高原反应后,他马上投入到援藏项目的跟进中。在当雄县公塘乡自来水厂安全饮水项目工地上,颜峰与项目施工方就工程进度问题发生了争论,由于心里比较着急,没有考虑到海拔高的因素,一口气没缓上来,眼前突然一黑,差点就晕倒在现场。“这个项目直接影响当地百姓吃水问题,所以早一天竣工就能让当地百姓早一天喝上放心水。”颜峰说,基本每个项目都存在这种情况,因为在那边说话一急就喘。援藏期间,颜峰在对待工程质量方面认真把关,严格管理,凭着“缺氧不能缺精神”的劲头,为援藏项目的顺利实施保驾护航。
方平,现正在当雄县农业农村局挂职。记者联系他时,正在调研现场。据他介绍,当雄县作为拉萨市唯一的纯牧业县,有将近5万亩的人工草场地,但草场退化、产草量低,导致饲草生产成为畜牧业发展的瓶颈。“芜菁对天然草种是很好的一种补充,不仅产量高,有效防止草场退化,而且它所含的粗蛋白含量达20%,对于牛的生长发育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方平通过前期大量查阅文献和广泛走访调研,决定在当雄县开展芜菁试种植工作。“之所以试种芜菁,就是想争取留点东西给当地老百姓。让他们觉得这东西好,愿意主动去种,这个产业要留在这儿。”在放牧和种植之间,大部分当地百姓还是认为养牛带来的经济效益更高。
为了得到当地百姓认可,方平请来中科院青藏所研究老师,多次沟通交流,明确试种的规模和品种数量。去年经过近4个月的栽种培育,成功筛选出2个适合当雄生长的芜菁品种,亩产上万斤,试种研究取得圆满成功。今年,方平又着手研究推广计划,从规模化种植技术、培养建立当雄县科研和推广人员力量到芜菁产业化推广、企业规模化加工和芜菁品牌创建,方平想到的是未来5年甚至更久,他希望这个产业链能为当地畜牧业发展提供持续的源动力。
虽然隔着千山万水,东城与拉萨结对帮扶的情谊却越酿越醇。一批又一批东城援藏干部人才用汗水和智慧打牢了民族团结的基石,见证了这片高原大地的发展与变迁。“当地缺什么、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援助什么!”东城援藏的故事跨越几代人的接力,未来,仍将延续。
文字:张博
图片:区外联办 张维民 北京市隆福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