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庄村 大故事!“北平模式”从这里诞生
北京城市副中心报

2024-10-12 15:40 语音播报


军事包围,政治争取,北平和平解放成为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史上一个光辉范例,被誉为“北平模式”。作为这段历史的重要见证,一个不足百户、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北京通州宋庄村被载入史册。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通州区委宣传部在全区范围内广泛征集红色人物及英雄事迹并组织巡展,得到积极响应。目前,巡展第一站已在平津战役指挥部宋庄旧址开展。同时,此次征集也成功寻访到了几位老人讲述旧址当年的故事。

决战平津的“大脑中枢”

作为解放战争的著名三大战役之一,平津战役的赫赫威名永载史册。不过,要说起这场伟大战役将领们是在哪里指挥的,可能很多人会被问住。其实,这场著名战役指挥的“大脑中枢”就坐落在通州区宋庄镇宋庄村,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成为解放北京、解放全中国的重要历史见证。

在宋庄镇宋庄村老政府路北侧,并列着两座三合院。院外立有“平津战役指挥部旧址”字样的文物保护单位石碑。1949年,林彪、罗荣桓、聂荣臻等将领在这里运筹帷幄,指挥解放军决战平津,吹响了终结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集结号。“这座指挥部存在的时间不长,但是意义重大。”宋庄镇宋庄村村委干部讲解员王春霞告诉记者,平津战役历时64天,虽然宋庄村的这座指挥部只存在了22天,但是下达攻取天津命令、第三次北平和谈、北平和平解放等一系列部署都在这里完成。

当时,平津前线总前委在这里下达了攻取天津的命令,促成了第三次北平和谈,北平和平解放、和平接管,使宋庄村成为“北平模式”的诞生地。“北平模式”是指通过军事打击和政治引导相结合的方式,使敌人接受和平条件,从而避免大规模战斗,保护城市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方式。

此次布置了“运筹帷幄决胜平津——平津前线总前委旧址复原陈列”主题展厅,共展出珍贵历史照片60余张,文物、文献80余件(套)。展览共包含六个展室:第一展室,战略部署;第二展室,进驻宋庄;第三展室,解放天津;第四展室,战和博弈;第五展室,保护古都;第六展室,北平解放。展览以丰富的文献史料和现代化展陈手段充分诠释了1949年平津前线总前委进驻通县宋庄村,并最终取得北平和平解放的辉煌历史。

按照展陈内容,参观者可以一点点清晰了解平津前线总前委的概况,重读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平津前线总前委旧址前身为本地一家王姓村民宅院,始建于民国初期。1948年11月29日,根据中共中央、毛泽东部署,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联合发起平津战役。1949年1月11日平津前线总前委进驻通县宋庄村。15日,天津解放。31日,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胜利结束。2月1日,平津前线总前委移驻北平城内办公。

“为什么选择宋庄村作为平津前线总前委指挥部呢?首先要说这里地理条件优越。”王春霞介绍道,为了更方便地控制和指挥平津唐战局,1949年1月11日,平津前线总前委从蓟县孟家楼搬至通县宋庄村。辽沈战役结束后,面临着华北的解放。宋庄地理位置重要,离北平和天津更近。在宋庄,一方面方便指挥和了解天津战况;另一方面,更方便与傅作义谈判。“除了地理优势外,当年的宋庄村还有一个优势就是群众基础好,通过抗日战争,党在这里扎下了根,整个村都是堡垒村,老百姓觉悟高,可以更好地保护指挥部,所以平津前线总前委就设在了宋庄村。”王春霞说,平津战役期间,宋庄村民踊跃支前,为平津战役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极大配合了后勤保障任务的顺利完成。

平津战役指挥部宋庄旧址负责人王铁军表示,新中国成立后,平津战役指挥部宋庄旧址成为宋庄镇政府所在地,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之后,这里又陆续当过派出所驻地、库房。2014年起,文保部门对这里进行了两轮修缮,2021年被列入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我们的展品还是以图文为主。”王铁军说,该馆将长期启动文物征集活动,面向社会征集与东北野战军、华北军区部队、平津战役、北平和谈、北平和平解放、北平的和平接管等主题相关的物品,进一步丰富展览内容。

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巡展将以“流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堂”的形式陆续走进机关、中小学、社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园、军营等地,将红色文化教育进一步延伸,厚植家国情怀。

解放北平的三次和谈

第四展室的“战和博弈”讲述了解放北平的三次秘密和谈。墙上展示了一张第一次谈判时人民解放军代表苏静与国民党华北“剿总”代表崔载之和中共地下党员李炳泉(非傅方代表)照片。

王春霞介绍,北平和平解放谈判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第一次谈判由于双方分歧过大,谈判无果而终;第二次谈判双方达成初步共识,形成会议纪要;而起到决定性作用的第三次谈判,是总前委进驻宋庄村后开始的。展厅内展出了1949年1月14日,毛泽东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发表的《关于时局的声明》,“八项条件”内容、第三次谈判地点通县五里桥的照片,以及人民解放军顺利攻取天津时,攻占天津警备司令部的照片等。

毛泽东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为中国能够早日实现和平、人民早日脱离战争苦海,发表了《关于时局的声明》,提出“八项条件”作为和平谈判的基础。为了配合谈判的顺利进行,根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统一部署,人民解放军果断发起天津战役。1949年1月14日至15日,仅用了29个小时,人民解放军顺利攻取天津。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被俘并押送至通县。这一举动对傅作义方代表造成空前压力,此时和平已是唯一出路,再无其他回旋余地。双方就此顺利达成了《北平和平解决的初步协议》。1月17日,东北野战军司令部参谋处长苏静,随邓宝珊等一同进入北平城内,双方代表对和平解决北平的具体实施方案进行了商讨。19日,双方草拟《关于北平和平解决问题的协议书》,并电告中共中央军委定夺。21日,苏静和傅方代表王克俊、崔载之在经毛泽东亲自修改的协议书上签字。22日,傅作义方代表在中山公园水榭举行中外记者招待会,宣读《关于北平和平解决问题的协议书》。

一方印章追寻前人足迹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三大战役如摧枯拉朽般击垮国民党军队,秘诀就在于老百姓的支持。此次征集,还从村里老人那里成功寻觅到了尘封已久的往事。

今年81岁的宋庄村老村民王乃旺说,指挥部旧址就是他家的民房,虽然当年他只有6岁,但在与解放军战士们朝夕相处的日子里,他亲眼见证并亲身经历了一段难忘的历史。“部队来的时候,大家都喊‘欢迎部队’,我有一个哥哥,10岁,在北边的大树林里喊,‘欢迎解放军’。”王乃旺回忆道,当时村里人都积极帮助解放军饲养马匹,没有马槽,大伙就把口袋剪成三截,做临时饲喂战马的工具。

馆内复原了一幅《1949年的春天》,全景式呈现了1949年平津战役指挥部、平津前线总前委迁至宋庄村,部队官兵与村民一起过春节的场景。画面既描绘了战争年代的波澜壮阔,又表现了温馨热烈的军民鱼水情。画家王跃进采用了中西结合的水墨创作手法,根据村里老人的回忆及相关史料创作了该作品。其中包括12个历史故事,购买物资、过年炸咯吱盒、贴春联等景象令人身临其境。

在红色宋庄展览馆还展示了一枚特殊的印章,“我在家中翻药匣子,结果无意中找到的一枚印章。”王乃旺说起那次发现,依然记忆犹新,而这枚印章上刻着的两个字,正是王乃旺的岳父,烈士王九仲从事地下工作时的化名“籍傑”。

王乃旺回忆,自己岳父的事迹,村子里的人都是知道的,但由于王九仲作为地下工作者,遭日军杀害时年仅19岁,许多具体事迹并不明晰。自发现印章那天起,王乃旺就踏上了寻回王九仲身份的长路。“这一找,前前后后就找了二十多年。”仅靠一枚印章和一个名字,找回前人经历的难度可想而知。好在有志者,事竟成,王乃旺几经辗转找到了王九仲的老师贾竹三,经由贾竹三帮助,更多王九仲的事迹浮出水面。

1940年,年仅14岁的宋庄村人王九仲到顾记豆腐坊做学徒,豆腐坊主人顾德明实为北平地下党通县负责人。王九仲被发展为地下党员,开展情报工作。1942年11月,王九仲以结婚的名义回村,配合顾德明开展地下情报工作,代号籍傑。其间成功打入伪政府在宋庄组建的义勇壮丁队,在村内创建八路军村级政权,负责原河北省顺义五区情报和催促粮饷工作,为当地八路军办事干部。1945年2月24日因叛徒出卖,王九仲被驻燕郊日本部队特务抓捕,在狱中受尽折磨,宁死不屈。1945年3月3日,王九仲被日军在白庙桥头杀害,时年19岁。“只要能让烈士事迹呈现在大家面前,20多年的寻找就没有白费。”王乃旺激动地说,“旧社会的苦我全受过,共产党的好处说也说不完。现在我们的生活这么好,更要铭记历史,让大家都知道美好生活是怎么得来的。”

聚焦副中心

编辑:曾佳佳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