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首都文化带到昆仑山下,五十多名艺术家走进新疆昆玉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夏骅

2024-10-13 14:49 语音播报

头版

10月12日下午,坐落于昆仑山北麓的第十四师一牧场中学的放学铃声响起,但几间教室里依旧灯火通明,学生端坐在教室里等待着一堂特别的课。北京市文联组织邀请的50多位首都艺术家跨越四千多公里,为孩子们带来精彩的非遗手工课和书法课。

哈亦琦正在教学生制作风筝

“风筝真的能飞起来吗?”“我们能做出来吗?”……第十四师一牧场中学的教室里,学生们看着黑板上贴着的数十只燕子、蝴蝶形状的风筝好奇地问。纸风筝色彩鲜艳,做工精致,出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第六届副主席哈亦琦之手。

哈亦琦将早早准备好的风筝材料一一发给学生,在展台上给孩子们讲起了风筝的历史和文化,耐心地一步步教学生制作精美的纸鸢。“老师!我这样对吗?”五年级的一位女生第一次做纸鸢,希望能制作出精美的纸鸢。

姚晓静正在教学生们泥塑

隔壁教室里,剪纸、泥塑和书法课也正火热进行。泥塑课的讲台上,两只泥塑“兔儿爷”吸引不少学生的目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北京泥人张”代表性传承人姚晓静正弯着腰给学生们讲解。

“嘴巴是三瓣的,最上面是一条细细的红线,耳朵要捏成细长的……”姚晓静细心地给学生们讲解了泥塑“兔儿爷”的寓意和制作过程,让学生们零距离感受泥塑的乐趣。

舒乃仁教学生们书法

“你最喜欢哪一首诗,我就教你写下来,好不好?”中国书画家联谊会主席、北京书法家协会理事舒乃仁轻声询问身边的小书法爱好者。几位书法家拂袖执笔,在纸上挥毫泼墨,不一会儿,一幅幅或隽秀柔美或遒劲有力的字画作品便呈现在大家眼前。

学生们正聚精会神捏泥塑

此次北京市文联“到人民中去”首都文艺家文化交流活动,不光走进了校园,也进入繁华夜市。晚上9点,在一牧场夜市大棚里,30多位来自中国煤矿文工团艺术家在充满烟火气的舞台上带来一场场精彩演出。

“我第一次看这样的演出,我最喜欢的表演是口技表演,太神奇了,居然能发出小鸟和汽车的声音!”今年刚上五年级的苏买热木·托合提克热木看完演出后笑着说。

据悉,首都文艺工作者将深入和田市、和田县、墨玉县、洛浦县及兵团第十四师一牧场,带来5场惠民演出,同时开展文学授课、书法交流、调研观摩等活动。

1996年至今,北京持续开展对新疆和田的援建工作,今年是北京市对口支援和田地区及兵团第十四师相关区域第28个年头。随着新一轮援疆工作不断深入,北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首都的产业、文化、教育等资源带到遥远的昆仑山脚下。


编辑:匡峰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