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丰台高质量发展之势强劲。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北京市丰台区聚焦服务首都功能、产城融合发展、环境安全友好、文化繁荣自信、人民幸福安康,全面夯实“稳”的基础,激发“进”的动能,实现高质量发展拓维升级、全面提速。繁荣现代的丽泽金融商务区、川流不息的北京丰台站、破茧重生的南中轴……随处可见日新月异的景象。即日起,本报开设《新老照片记录丰台沧桑巨变》专栏,借助老照片为大家讲述丰台发展与变迁的故事。
站在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卢沟桥上,一头是宛平城墙上触目惊心的累累弹痕,一头是丰台区全力打造首都南部地区发展高地的盛景;一头传来的是昔日战乱、贫穷的古老都城的炮火声,一头传来的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欣欣向荣的欢笑声……桥上“数不清”的石狮,默默诉说着历史的苦难,也默默见证着新中国的兴盛。
往事
从交通枢纽到纪念地
卢沟桥始建于1189年。1949年,见证过朝代更迭、往来商旅、文人骚客、中华民族奋起抗击外侮历史的760岁的卢沟桥,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
1961年,卢沟桥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后对卢沟桥栏板和望柱进行了维修。1967年,卢沟桥上浇筑了59道混凝土挑梁,两边各挑出两米左右,作为人行步道。原来的桥面部分上也浇筑了混凝土桥面板,作为机动车道。1971年,为保护卢沟桥减少其运输量而建立的卢沟新桥完工,但卢沟桥同时仍然继续承担着交通运输任务。1985年又在旁边建了一座新桥。卢沟古桥不再承担人员车辆往来的交通功能,作为北京市的一处胜景和纪念地保留下来。1986年,卢沟桥历史文物修复委员会成立,全面修缮了古桥:拆除了1967年加宽的步道和混凝土挑梁,加固了原石栏望柱;对古桥全部望柱、栏板等实施部分风化及防渗漏保护措施;桥面整修时,中间空出印心,完全保留古桥的原状……
从连接河东河西的重要交通枢纽,到抗战历史纪念地,87年前在卢沟桥勃然生长的不屈不挠、生生不息、顽强奋斗的爱国热情,也成了支撑丰台发展的精神力量。
讲述
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
今年7月2日,“卢沟桥事变”亲历者、抗战史义务讲解员,“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获得者、“时代楷模”和“北京榜样”荣誉获得者郑福来与世长辞,享年93岁。
1949年10月1日,郑福来以卢沟桥镇政府民政委员的身份,和同镇部分群众前往天安门广场参加了开国大典。之后的70余年时间里,郑福来以见证人身份为往来游客和学生们义务讲述着“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和民众的抗战史。
1937年7月7日,日军诡称一名士兵失踪,悍然向卢沟桥和宛平城发起猛烈进攻,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中华儿女冒着敌人的炮火,一往无前、共赴国难,全民族抗战的序幕就此拉开。
87年了,卢沟桥下,永定河水缓缓流淌;宛平城墙上累累弹痕触目惊心;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广场“卢沟醒狮”巍然耸立。记忆从未褪色,历史仍有回响,那段充满硝烟的历史,大家铭记在心,永不敢忘。郑福来老人虽已离去,但在丰台这片土地上,还有一位又一位接棒者,继续宣传抗战历史、传承抗战精神。
屹立
任尔东西南北风
2023年7月,受台风“杜苏芮”影响,北京部分地区遭遇特大暴雨灾害。在这场暴雨中,卢沟桥经受了洪水的侵袭,岿然不动。
这座桥在建造时,从桥墩到桥体,有很多科学性巧思。
卢沟桥长266.5米,宽9.3米。其中桥面长213.15米,净宽7.5米,中央较东西两端稍高,坡度平缓。桥下有11孔圆拱疏导北来的水流,中间3孔拱券顶南北两侧雕刻有精美的吸水兽。
在建造这座石桥时,金人完美而科学地运用了水工水力学原理,使得桥体非常坚固。这体现在很多方面。
首先是桥墩。为使桥墩坚固耐用,建桥时,工匠们将若干粗大的铁柱打入河底的卵石层中,上面再穿入巨石,两者连成一个整体,砌成桥墩。这种设计,因桥面和栏板重石的自重相当大,使得桥墩非常稳固。
其次是桥墩之间的距离。从两端向中心,桥墩的间距逐渐增大。中心孔两边桥墩的间距是21.35米,而东西两岸的桥墩间距却是16.49米和16.64米,这有利于保持桥体的坚固。相应地,卢沟桥的11个桥孔之间的跨度,也是从两边向桥中心逐渐增大。
为加强桥体的稳定性,整座桥采用纵联式砌拱法,这使得桥的11个拱券联成一体;桥墩同拱券的联结处,用腰铁和铁件进行了加固……一系列精心的设计,使得这座古老的石桥在建筑结构上异常坚固。
再次,除了石桥的整体设计,在每个桥墩的细节上也有很多巧妙的设计。比如,每个桥墩平面呈船形,迎水的一面砌成楔形的“分水尖”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分水尖”高达4.5米至5.2米。每个“分水尖”前面安装了一根边长为26厘米的三角铁柱,用锐角迎击着洪水和冰块,起着保护桥墩和桥身的作用。
为使“分水尖”更加稳固,建造时,在其上建造了六层压面石。这六层压面石,最下面的一、二层挑出,上面的四层逐渐内收,其厚度共达1.83米;顶层的压面石则微微隆起,呈琴面状。这六层压面石对平衡整个桥墩的压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除此之外,桥墩的顺水一面,被砌成流线型,它状如船尾,使得洪水一出桥孔,就被迅速分散,大大减少洪水对桥孔内的挤压力。
见证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丰台篇章
今年9月4日,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了“迎接新中国成立75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丰台区专场。发布会上,丰台亮出了成绩单: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187.5亿元,全区新设市场主体2.13万家,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75家……
屹立丰台800余年的卢沟桥,像是一个无声的见证者,见证了卢沟桥、宛平一带的发展与变迁,也见证丰台的高质量发展进程。
1948年12月,北平市丰台地区解放。1949年3月,包括卢沟桥地区在内的丰台区各乡、镇普遍废除保甲制度,建立人民政府和村公所、街公所等基层政权组织。
新中国成立后,卢沟桥地区迎来了新的发展与变迁。
改革开放前,卢沟桥、宛平一带,是重要的抗战和革命斗争文化纪念地,居民生产生活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小麦、蔬菜等。改革开放后,卢沟桥乡、宛平地区融入了北京城市的发展进程,农业逐渐退出,变为城镇。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镇化步伐加快,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横跨永定河的卢沟桥,也“亲历”着丰台河东河西地区的发展。
河西地区建设发展按下“加速键”,正在成为承载首都功能新的前沿阵地。2024年初,46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工,带动投资预计超500亿元;交通路网不断完善,京良路西段等道路实现通车,4条断头路打通;地铁1号线支线开工建设,新设8座车站,连接中央民族大学丰台校区、航天三院、园博园等重要节点……
河东地区丽泽金融商务区加速崛起,入驻企业突破1200家,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收获期”;中关村丰台园创新引领,入驻企业近2.4万家,产业示范带动作用日益凸显……
河东河西合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丰台篇章,只是新中国奋力前行的一个缩影。如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故事仍在续写。从历史走向未来,穿越87年的时空,卢沟桥——这座曾经饱受战火的古桥,它的变迁成为观察当今中国蓬勃发展的鲜活标本,更寄托着人们对历史的追思,对未来的期许。
来源 丰台时报
文字 谢麒
实习编辑 高帆
审核 肖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