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2023年10月,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一年来,在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下,东城区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崇文争先”,强化思想引领,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不断开创新时代首都核心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奋力打造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首善之区。
新气象
高擎思想旗帜
以文化人凝聚奋进力量
刚刚过去的“十一”,来东城开启一场红色之旅,成了广大市民游客欢度假期的别样“打开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从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之地北大红楼,到曾经新文化运动主阵地《新青年》编辑部旧址(陈独秀旧居),为了让区域内的红色文化呈现方式更加多元、鲜活,持续讲好红色故事,东城区全面梳理域内35处红色地标,推出红色文化印记地图,将一个个红色资源串珠成链、红色文脉连线成面。如今,按图索骥打卡东城革命旧址,已经成为人们追溯红色记忆、沉浸式感受红色文化的不二之选。
薪火传承——东城红色文化印记地图。
理论创新无止境,实践亦无止境。
“特别新鲜,特别有文化味儿!”在拥有700年历史的古建筑宏恩观,一场形式新颖的理论宣讲热闹开场。听众既可现场聆听专家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精彩解读,又能以City walk的方式沉浸式感知城市变迁。丰富的体验感让参加活动的居民受益匪浅。
2024年5月10日,“胡同里的红色讲坛”宣讲活动在观中·中轴线在地文化博物馆开展。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第二个结合”,深刻指出:“‘第二个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
一年来,东城区因地制宜、求新求变,让历史文化遗产成为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生动教材。“理响东城”“胡同里的红色讲坛”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直播间”,从胡同小巷到古建院落,群众在哪里,东城的理论宣讲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一座座不可移动的红色革命旧址星罗棋布,一堂堂生动的流动红色课堂灿若繁星,一支支年轻鲜活的宣讲团队走遍东城,一场场宣讲让理论与群众“零距离”。
主流之声愈加响亮,主流价值可感可触。
在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下,“爱国主义教育大课堂”资源“活”、内容“实”、方式“新”、语言“变”,为唱响文化东城强音汇聚起磅礴力量。在东城,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城市文明风尚日益浓厚。
新作为
传承历史文脉
激活文化发展新动能
一线中轴,连贯古今,一城古韵,文脉绵长。今年七月,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
申遗成功既是一座里程碑,也是一个新起点。全长约7.8公里的北京中轴线,15处遗产构成要素,其中12处坐落在东城。如何充分保护、传承、利用这一世界级遗产,成为东城面对的一道必答题。
“要以此次申遗成功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切实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世界遗产大会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了新的要求。
以中轴线申遗保护为契机,东城区坚持“崇文争先”理念,不断赓续历史文脉,重塑老城风貌。从社稷坛、太庙、皇史宬等一批重点文物腾退,到钟鼓楼周边申请式退租、恢复性修建及环境品质提升等一系列“组合拳”,让古建、四合院栖身的胡同、街巷拂去蒙尘,再现青砖灰瓦、红门绿窗的古都风韵。如今,古都风貌疏朗有序,文脉赓续绵延悠长,文化滋养如风化雨。
隆福寺南坊,75组、135件非遗作品在“时代的回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东城区红色记忆非遗展”精彩呈现,全面展示了东城区非遗技艺的深厚底蕴和精彩魅力,彰显非遗传承人的坚守与匠心。一年来,“非遗焕新”计划实施让东城老字号企业和非遗项目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散发新魅力。
时代的回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东城区红色记忆非遗展。
“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反复叮嘱要把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
“有家乡的味道!”今年,前门韶州会馆、石埭会馆焕新亮相,京地文化长廊宣介周成为一道展示京地文化交融共生的亮丽风景线。步入前门片区,小而美、小而精、小而雅的会馆群落令众多游客流连忘返,老会馆的蝶变重生给予古都文化活水般的生命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千年古都、历史名城,不只是时间的延续、空间的承载,更是一种文化凝聚和精神依托。如今,让人流连忘返的还有中轴线上的暮鼓晨钟。聚焦“中国时间”主题,东城区将文物与非遗、创意、书香、演艺、游径等创新结合,推出“时间的故事”主题展览、“钟鼓时饮”特色茶饮、定制化“钟鼓楼时间护照”……让历史透过现实,走向未来。
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离不开新技术、新手段的加持。“看我天地中轴”影院级VR互动体验展亮相王府井步行街、《东城文博数字“活历”地图》重磅推出……科技赋能展现东城文化新魅力的背后,也是东城用好文化这一泓活水,激活文化企业的创新创造动能,助力企业跑出文科融合加速度的生动写照。
“我们采用了自主研发的极限高清扫描、数字微痕提取和文化遗产信息模型三大核心技术,来实现燕墩的数字化修复与展示。”新维畅想数字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的3D修复燕墩项目令人惊叹。2024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东城展区凭借一系列前沿科技最新成果,吸引游客驻足围观。
今年,东城区推出《东城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围绕完善文化产业体系实施十大行动。在沃土孕育下,东城区17家园区获评2023年北京市级文化产业园区,入选数量位居全市前列。以文化为底色,以金融为引擎,以数字科技为动力,“文化+”创新融合发展的实践在东城落地生花。数据显示,2023年1月至10月,东城区规上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累计实现收入同比增长13.3%,收入规模和增速位居全市前列。
新担当
坚守惠民初心
让文化生活触手可及
金秋时节,文润东城,历时一个月的2024东城文化月圆满收官。融合古老与现代,交汇本土与国际,“悠悠文脉”“新新绽放”“熠熠生辉”3大板块60项特色文化活动在紫禁之东接续推出,4条探访路线吸引网络达人纷纷打卡,“赏光影、观戏剧、品书香、看展览、享国潮”5大惠民活动获得市民群众积极参与和热烈反响。“东城文化月”已成为城市宣介的文化舞台、惠及人民的文化盛宴、靓丽多彩的文化名片,不断谱写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生动实践。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每一处文化遗产都是既往历史生活的片段,对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就是让其融入可感、可知、可参与的日常生活。
钟鼓楼广场,“旧书新知 钟鼓书韵”文化市集热闹开场,来淘书的读者络绎不绝。今年伊始,东城区重磅发布《东城区繁荣新时代旧书市场的若干措施》,为繁荣东城旧书市场,夯实“书香之城”创新生态提供了政策保障,辖区书店突破190家,全年开展各类阅读活动1500余场。
如今,文化正在深度嵌入东城百姓生活。“抬头低头都是美景,处处都是文化味儿!”钟鼓楼脚下,69岁的范来友重新过上了幸福惬意的“老北京”生活,自觉成为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监督员。
北京龙潭、地坛两大传统庙会年味儿十足;“我与地坛”北京书市重磅回归;中国纪录片大会、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古建艺术季、唱响中轴、孔庙国子监国学文化节等文化活动贯穿全年;中国儿童戏剧节、全国话剧展演季、南锣鼓巷戏剧展演季持续走红,每年5000多场优质演出轮番上演;美后肆时市民文化活动中心、金台·共享际、“27院儿”等一批符合时代审美、贴近百姓需求的“小而美”新型文化空间将优质文化送到百姓家门口,为市民群众带来满满的文化“获得感”……
2024“我与地坛”北京书市。
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东城区坚持“崇文争先”理念,健全完善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让文化空间随处可见、文化服务多元丰富。一年来,东城区坚持文化惠民主基调,持续建设“戏剧之城”“书香之城”“博物馆之城”“非遗之城”“中医药文化之城”,发布《东城区推进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若干措施》,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与运营,鼓励探索新理念、新机制、新场景,力求塑造更多兼具审美意象与文化内涵的空间载体、服务场景,不断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呈现出文旅活动“精彩纷呈”、文旅场景“花样上新”、文旅市场“热辣滚烫”的新样态。
文化,让东城百姓“日用而不觉”。在东城,文化力量生生不息,文化惠民始终如一。
新征程
锚定时代坐标
古都风华绽放新姿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向北京文化论坛致贺信指出:“中国将更好发挥北京作为历史古都和全国文化中心的优势,加强同全球各地的文化交流,共同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文化遗产保护、文明交流互鉴,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
今年,东城区以习近平总书记对2023北京文化论坛重要贺信精神为引领,再次用最高标准、最实措施、最严作风、最好效果圆满完成论坛服务保障工作,为办好具有国际影响、中国风韵、首善气象的北京文化论坛贡献了东城力量。来自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0多名嘉宾齐聚东城,共赏中华文化之美,共谋文化传承创新,共促文化交流互鉴。
北京文化论坛前后,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扮活动靓了市民的文化生活,彰显了东城蓬勃的文化力量,也映照着2024北京文化论坛的主题。
作为北京文化论坛中的重要部分,中外嘉宾以走访观摩的方式,沉浸式感受东城深厚的文化魅力。在颜料会馆欣赏经典的京剧表演《贵妃醉酒》后,来自韩国的李哲杓说:“我很喜欢这里的戏剧表演,以前只在电影和纪录片里面看到过,现场看戏的感觉很棒,能够近距离体验中国文化令我感到很震撼。”
从北京文化论坛到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中外媒体走进东城,一年间,一系列人文交流活动,开启了东城文化交融、民心相通新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
一年来,多家东城区重点文化出口企业亮相2024年伦敦书展、“文菁手信·礼遇东城”亮相2024年多哈国际书展,越来越多重要的文旅活动平台承载“东城元素”广泛“出海”展示,交流对话力度持续加大,国内外在“双向奔赴”中不断增进友谊。
从吸引中外游客纷至沓来,到全国各地文化在东城绽放光彩,再到推动文化走出去……伴随着北京文化论坛落地东城,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的东城区开启了与世界各国文化交往的崭新篇章。东城区正以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为各领域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并与世界各国共绘美美与共、交流互鉴的文明新画卷。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迈向新征程,东城区将继续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坚定文化自信,始终锚定国际一流和谐宜居的新时代首都核心区建设,坚持“崇文争先”理念,全面贯彻“文化强区”战略,深入推进“一轴、两区、五带、五城”文化格局,奋力开创文化繁荣发展新局面。
策划:郭佳
文字:李帅
图片:张维民 闫文 王寅 区委宣传部 区文旅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