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5 06:37
基层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事关党的执政之基,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要“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上当好排头兵”,为山东推进各领域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层治理之路,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不断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党领导人民不断探索和实践基层治理现代化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形成了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包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积累了丰富的基层治理经验。回顾党的百余年奋斗史,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贯穿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对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站在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维护国家政权安全的高度,提出一系列关于基层治理的新观点新论断,不断推进基层治理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
认识上不断深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研判我国基层治理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围绕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必须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丝毫不能放松”“要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等,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基层治理的本质特征、目标任务和方法路径,科学阐释了新时代为什么要推进、怎样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等重大理论问题,全面深化了我们党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对基层治理的规律性认识,为加快推进基层治理提供了思想指引和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蕴含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只有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切实转化为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才能保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基层政权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深化推进,真正把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
战略上不断完善。制度是基层治理的核心和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各方面制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党的十九大将党领导基层社会治理写入党章,为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提供了党内法规依据。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作为重要内容进行部署,为做好新时代基层治理工作明确了思想指引。2021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作出“推动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提高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等部署要求,从治理的主体、过程、形式、能力等方面,明确了基层治理的发展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以制度建设为主线,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党对基层治理的部署与改革,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反映了我们党对基层治理这个时代课题的积极探索,对时代需要和实践要求的认识更全面、掌握更深刻、表达更完善,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新跃升,更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指明了新图景。
实践上不断丰富。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加强党对基层治理的领导,基层治理体系日益完善,基层治理能力不断增强,取得了重大成果。基层治理体系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疫情防控、抗震抗洪等大战大考中彰显了独特价值和优势,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出台一系列针对性举措,着力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切实为基层减负赋能,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能力不断提高。不断创新组织群众、发动群众的机制,大力发展基层协商民主,拓宽基层各类群体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渠道,群众表达诉求的渠道更加畅通,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提升。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持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有力推进为基层减负赋能工作,推广“四下基层”“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接诉即办”等经验做法。党的二十届二中全会决定组建中央社会工作部及省市县各级党委社会工作部门,通过职责集中和机构整合,加强党对社会工作全面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地将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凝聚推进新时代基层治理的强大合力
有一定之略,然后有一定之功。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要求我们,走好基层治理现代化之路,既要夯基固本,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鲜明特征,又要守正创新,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必须掌握和运用正确的改革方法论,以有力的举措、科学的方法,确保改革发展蹄疾步稳、善作善成。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从事关党的执政基础、事关民心向背、事关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看基层、抓基层,清醒认识加强基层治理的重要性、紧迫性,明确基层治理的指导思想、方法原则、工作重点,强化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加强党的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探索党建与治理深度融合的多元途径,集聚各方力量下沉到基层一线,构建党组织领导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基层治理格局。把握统筹发展和安全这一重大要求,自觉从全局和政治高度研判社会形势、制定社会政策、推进社会工作,防止出现政治问题、政治风险。积极健全党在社会工作领域组织体系,强化对各类社会组织、社会群体和社会力量的政治引领,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工作优势和治理优势。加强前瞻性、战略性、对策性研究,为基层治理创新提供理论支持,讲好基层治理的中国故事。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探索创新社会治理的路径模式,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推动顶层设计和基层实践有效衔接。将全过程人民民主贯穿基层治理各环节,最大限度地激发群众活力、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更好地走街串巷、嘘寒问暖、敲开家门、打开心门,做温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吸收到改革设计中来。瞄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急难愁盼问题,重点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及时解决群众思想认识问题和现实利益问题,引领基层各类组织自觉贯彻党的主张。
坚持提升治理效能。社会治理是一门科学,要培养一批专家型的城市管理干部,用科学态度、先进理念、专业知识建设和管理城市。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的专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推动管理重心下移,推动服务和管理力量向基层倾斜,激发基层活力。培养一批善于做群众工作的行家里手,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中团结带领群众,推动改革发展,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引领基层治理的本领和水平。提升政治能力,通过多种方式向群众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增强人民群众对基层党组织的认同。提升改革能力,坚持问题导向,到基层开展高质量的调查研究,辨明思想观念方面的问题、体制机制的问题、能力不足的问题,有的放矢推出改革举措,让基层治理改革在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
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国家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强调要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为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提高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能力。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必须把体制机制改革贯穿基层治理的全过程各方面,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
着力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健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体制机制,按照“壮马、轻车、畅路、聚力”的思路,全力打好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攻坚战,持之以恒为基层减负赋能。着力发挥各级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作用,聚焦重点难点问题,推进基层治理创新实验区建设,推动形成一批创新成果,引领基层治理工作提质增效。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组织发动各类组织、各类群体参与基层治理、服务人民群众,推动在职党员、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治理。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制定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措施。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强化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在社会治理中的应用,不断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
着力扩大党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实施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发展质量提升行动,理顺行业协会商会党建工作管理体制,以党建引领机制创新、引领行业发展,完善行业协会商会参与基层治理的制度环境;增强行业协会商会参与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引导行业协会商会发挥职能作用,不断提升专业服务能力、资源整合能力,有效承接基层社会差异化需求。推动党委“两新”工委运行机制创新,开展新兴领域党建“双融双创”行动,积极探索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有效途径,聚力开创经济发展新空间、开创社会治理新格局;深入整合各方资源,发挥行业、属地、企业优势,做好新就业群体的思想引导和凝聚服务工作,引导参与基层治理,让基层“管理变量”成为“治理增量”。
着力组织服务凝聚群众。健全加强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的体制机制,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让群众有渠道、有载体、有机会参与基层治理,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贡献“志愿力量”。探索党建引领“社会工作+志愿服务”联动融合机制,将“社会工作+志愿服务”与信访矛盾化解、基层治理、“两企三新”党建等工作深度融合。加强和改进人民信访工作,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健全人民建议征集体制机制,完善征集渠道、推动成果转化,统筹用好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征集平台,引导广大群众为基层治理建言献策,不断把人民群众的“金点子”转化为推动工作的“金钥匙”。
着力加强社会工作队伍建设。加大专业教育培养力度,推动基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壮大规模、优化结构、提升素质,坚持分层分类、精准施训的原则,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社会领域党务工作者分类做好培训。健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全周期”管理体系,围绕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保障等环节,建立健全相关政策制度,推动形成纵向衔接、横向配套、成熟定型的社会工作人才制度体系。在信访、医务、教育、儿童、养老5个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需求较大的重点领域实施人才队伍建设项目,充分发挥专业优势,项目化推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相关领域社会工作服务质效。
(作者系山东省委社会工作部部长、省委“两新”工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