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5 22:28
首都北京,这座拥有2180多万常住人口、1.6万平方公里的超大城市,却水资源禀赋先天不足。
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线通水, 千里“南水”,逶迤北上,浩浩汤汤,润泽京华。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极大缓解了首都水资源紧缺的形势,也有力提升了城市供水安全保障水平。”北京市水务局供水管理处副处长周政坦言。
北京市民喝上南水
历经26天的沿途采访,9月24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抵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终点站——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团城湖。
一条全长885米的明渠,是1432公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的最末端。2014年以来,汉水从丹江口水库出发,跨越千里,几乎全程自流入京,最后“装”进团城湖调节池。
团城湖是保证城市供水安全承接南水北调来水的关键性工程,连接密云水库、南水北调两大水源,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南水’日供水能力达470万立方米,北京的人均水资源量由不足100立方米提高到150立方米左右。”团城湖管理处工程科科长王鹭杨说。
在团城湖调节池明镜般的水面上,天鹅、野鸭等鸟儿游弋,时而追逐嬉戏、展翅翱翔,时而低空盘旋、交颈私语。“鸟儿是生态环境的‘晴雨表’。”王鹭杨说,团城湖调节池是北京重要的水源保护区,平时不对公众开放。因为水质好、干扰少,吸引了黑天鹅、斑头秋沙鸭、苍鹭等20余种鸟类到此栖息。
今年8月30日,潮白河迎来历史性时刻:通航。
张怀斌称,潮白河生态补水历经两个阶段。自2015年起,南水北调送来“及时水”,来水回补密怀顺水源地,至2020年累计回补约3.4亿立方米,潮白河局部有水了。自2021年春天,密云水库开闸,通过潮白河向密怀顺水源地启动大规模生态补水。
2021年5月29日,经过整整一个月的生态补水,断流23年的潮白河再次奔流起来。河边的居民们欢呼雀跃。
可喜的是,从2015年起,北京地下水位连续9年回升,累计回升13.14米,增加储量67亿立方米。
用好每一滴“南水”
9月25日下午6时30分,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茶棚西路的“丹江渔村·小院”,70间包房和15张卡座已经几乎满座。
餐厅门外,一口大鱼池里,丹江口翘嘴鲌欢快游动。
“这些翘嘴鲌是从丹江口市蒿坪镇寺沟村养殖基地用‘专车’运过来的,个个鲜活!”餐厅经理李磊说,北京市民喝上“南水”后,对来自水源地的食材也偏爱三分。清蒸翘嘴鲌是餐厅的招牌菜,每天要卖出150多条。
2014年,“南水”进京,丹江口市和北京市海淀区结为“一对一”协作关系。在两地政府的支持下,丹江口农副产品展销基地在海淀区四季青镇成立。次年,展销基地转型为餐厅,取名“丹江渔村”,80%的食材都来自十堰。
在丰台区,吃过晚饭,市民杨淑琴把碗筷放进厨房的水池,又拿出装在小喷壶里的自制洗洁精喷了几下。这种原料只有柚子皮、水和小苏打的自制洗洁精,虽然没有多少泡沫,但使用时搭配热水和洗碗布,去油效果和洗洁精一样,“泡沫少就能省好多水,还没有污染,更环保。”杨淑琴常常向亲朋好友推荐自己的节水小发明。
在杨淑琴家,类似这样的节水“小妙招”还有很多。使用节水龙头,淘米水洗菜、浇花,洗衣服的水留着拖地……杨淑琴的女儿曾经并不理解,“怪麻烦的,能省多少钱呢。”杨淑琴耐心地告诉她:“北京是一座很缺水的城市,如果每个人、每个家庭都力所能及地节约一点水,一年下来整座城市就能节省很多水。”
在杨淑琴的影响下,全家渐渐都养成了节约用水的习惯。今年年初,女儿结婚了,位于亦庄的新房里,从水龙头到马桶、花洒,全部都是节水器具,厨房的水池边,也摆上了自制洗洁精的小喷壶。
在北京,像杨淑琴这样的节水达人还有很多。如今,北京16区已全部完成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任务。全市节水器具普及率达99%以上,通过换装高效节水器具每年节水量达1.3亿立方米。
千里调水,来之不易,唯有珍惜、用好每一滴“南水”,以实际行动回馈水源地人民。“南水”丰盈了北京的“水家底”,但爱水、护水、惜水、节水依然是这座城市永恒的发展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