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东城 觅古建之美|轻敲那扇东城门·从四合院大门说起
2024-10-16 08:55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建城三千年,定都八百载

北京,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连接着这座老城的历史与今天

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

东城也是北京文物古迹

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

元、明、清三代古建筑比比皆是


如果说中国古代建筑之美,

是因为拥有空间才蕴含气势,

那么门的存在,似乎可以遮掩,

但“山藏异宝山含秀”的端倪,

仍挡不住那若隐若现即将外溢的煊赫。

位于南锣鼓巷旁的沙井胡同

位于沙井胡同内的蛮子门

漫步东城胡同,绿荫树下众多虚掩的红色大门,是北京四合院里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元素之一,也是直接反映其院规制高低最明显的单元。从门的大小、进深,可推测院内曾经的建筑规模、主人权贵等信息,故古人言“宅以门户为冠带”大抵包含这个意思。

从左至右分别为金柱大门、蛮子门、如意门、随墙门

我们熟知的广亮式大门、金柱大门、蛮子门、如意门虽有等级制度的差异与建筑限制的约束,但它们同属一型,为“屋宇式大门”,顾名思义就是呈现的建筑形态为一座单独的房屋,这种形式的大门在胡同中最为常见,而且广泛应用在住宅建筑上,素有“亦门亦屋”之说。

位于东四六条胡同中崇礼住宅的广亮大门

广亮式大门作为等级相对较高的一种大门形式,区分起来较为容易。清末大学士崇礼的住宅,坐落在东四六条胡同内,现还完好保留着青砖灰瓦的外墙,配以敞开的大门空间,掩映着其院落的整体风貌。走近大门仰望,精巧的构造尽收眼底,各种木质结构搭建有序,框架轮廓清晰明朗。左右两根“边梃”立于中柱位置,与上下槛相连组成了门最基础的架构——门樘,即所谓的门框。这种将屋顶梁架结构完全暴露的建筑形式称为“明造”,通过观察门樘位于大门的中柱位置,可以确定它为广亮式大门。

什锦花园胡同

位于什锦花园胡同内的广亮大门

正所谓“峨峨高门内,蔼蔼皆王侯”,从大门的规制上就可辨别曾经宅邸规模及主人身份。纵观胡同布局,贵戚权门处于“宅中图大”之势,只留“一隅之地”存续规模较小的院落。一条胡同内,四合院的门在建筑上大致有着统一的制式,不同的是建筑规制。受胡同空间的制约影响,规模较大的四合院大多向东西方延展,剩余间隙就被各阶层住宅群所填充,与此同时不同规制的大门也就此出现。

东四七条胡同

四七条胡同

位于东四七条胡同内的金柱大门

胡同内的大门因倚柱而建,随墙而建,虽产生了规制上位次的排名,但外貌之美丝毫不受其影响。曾经,广亮大门拥有较高等级与相称官职才可使用;品级低的只能把门樘前移,安装于金柱位置,也就成为金柱大门;

秦老胡同

秦老胡同

位于秦老胡同内的如意门

门樘安于外檐柱,称蛮子门。直接在前檐用砖包砌成窄小的门为如意门,此门虽品级较低,但门边布满各种砖雕纹饰,虽不显荣华,却可以夸富。

东四五条

东四五条

东四五条

还有一种门,虽随墙体而建但质而不俚,是小型传统民居经常使用的一种形式,但不属“屋宇式门”,称为随墙门。

礼士胡同

如今胡同深处,“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红色街门大大小小,或紧闭、或虚掩、或敞开,亦可走近一览而尽,又能轻触感受那份历史的沧桑。经历了多年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那一扇扇饱经风霜的大门,在外边聆听的是过去故事,而在里边则感受的是浓浓乡愁。


内容顾问 | 北京中轴线智库专家 李哲

绘图 | 东四文保团队 王桂芝

图文 | 闫文


作者:

北京东城官方发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