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外交的全新气象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10-16 09:44 语音播报

学习

进入新时代,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创造性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型国际关系、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建“一带一路”、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新理念,倡导正确义利观,新型全球治理观、安全观、发展观、合作观、生态观等重要理念,知行合一地推行“中国梦”与“各国梦”的融通之道,中国公共外交迎来历史性的主体转化,从道、理、法、术诸方面展示了全新气象。

新时代中国公共外交之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回答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是什么,以及世界向何处去的根本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真正的世界历史+自由人联合体)与和合共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间正道,故而多次写进联合国决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回答了文明古国、社会主义国家的全球中国追求,回答了我(们)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根本问题,成为指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鲜明旗帜。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符合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反映世界人民追求和平、正义、进步的心声,汇聚各国人民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

“人类命运共同体”最初被翻译成“共同的命运”(common destiny),后来被翻译为“共享未来”(shared future),但仍很难被“一神论”或“多神论”的社会理解。后来我们从联合国文献中找到“共享未来”的理念,绕开宗教问题,但意思未表达完全。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传统的翻译词汇能够更好并准确表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厚底蕴。自2023年9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倡议与行动》白皮书后,“命运共同体”被翻译成为“A global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超越过去那种“人类中心主义”的译法——去掉“humankind”,把联合国“以国家为中心”的单元上升到整个人类,从一个侧面证明中国公共外交日益走向成熟。

新时代中国公共外交之理:全人类共同价值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处于从工业文明向数字化文明转型之际。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进入社会制度、治理模式的同质性竞争层面,并从全球化核心技术之争向标准之争、规则之争等软实力竞争延展。全球治理和国家治理的话语权竞争是中西软实力竞争的重要内容,越来越表现为叙事之争。世纪疫情凸显中西人民关于生命、生活等基本问题看法上的分歧,加剧中西方误解,更加凸显公共外交工作的重要性。新时代公共外交的重要性可从国内政治、国际政治和时代变迁三个方面理解:一是西方各国普遍无强势政府,政客如流星,民意如行星,民心才是恒星。二是西方国家政治极化现象严重,对华看法理性与感性分离。比如,美国人信神,精英阶层尤其是所谓 “深暗政府”(deep state)无法接受美国被中国赶超,普通美国人则善良又无知,很容易被带偏。公共外交既要做战略沟通工作,更要做民心相通工作。三是世界格局不确定,公共外交不仅要表达自己,也要表达世界,要具有人类情怀和天下担当,能够引发共鸣、共振、共情。

中国提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自身价值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汇聚各种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并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超越所谓“普世价值”的狭隘历史局限,告别“中国特色—普世价值”二元叙事,走出大国崛起带来价值观对抗的人类文明旧形态,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讲清新时代中国公共外交之理。

新时代中国公共外交之法:“一带一路”+“三大倡议”

在中国式现代化基础上,为推动世界各国共同实现现代化,立己达人,中国发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落地生根,为世界提供了广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一带一路”最初被直译为“One Belt One Road”,最终被译为“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BRI),见证了中国公共外交智慧:源于中国,属于世界;源自历史,属于未来。

共建“一带一路”可助力解放全球南方国家的生产力,旨在改良全球生产关系和政治生态,而中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聚焦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SDG),发出“聚焦发展、重振合作”的时代强音,为破解发展难题、推进全球发展事业贡献中国力量。中国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弘扬《联合国宪章》精神,倡导以团结精神适应深刻调整的国际格局,以共赢思维应对各种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风险挑战,主张走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共赢而非零和的新型安全之路。中国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向全世界发出增进文明交流对话、在包容互鉴中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真挚呼吁,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精神动力。

2023年10月,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发布的《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白皮书指出,共建“一带一路”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最高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搭建实践平台、提供实现路径,推动其美好愿景不断落实落地,是完善全球治理的重要公共产品。共建“一带一路”超越意识形态分歧和社会制度差异,推动各国共享机遇、共谋发展、共同繁荣,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引领人类社会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新时代中国公共外交之术:构建自主外交叙事

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第30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这是新时代中国公共外交的标志性事件,体现了“三声境界”:润物细无声、此时无声胜有声、大音希声。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一点: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要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讲清楚中国有什么样的文明、是什么样的国家,讲清楚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促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

概括而言,中国公共外交超越中国和西方的二元叙事,也超越所谓的大国竞争,强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何去何从,强调中国梦和世界各国梦的梦梦与共、休戚相关,强调治理模式、国内治理和全球治理的统筹,强调全球互联互通的命运与共属性。这是最有全球性的、包容性的公共外交,国家性、人类性高度统一,是从政策到价值相得益彰、短期与长期兼顾、利己与利他的结合。新时代中国公共外交进入自主外交叙事阶段。

中国是文明古国,伟大复兴超越大国崛起,中国式现代化超越西方现代化。中国公共外交也应从中华文明中汲取深厚滋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掘新时代内涵,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高度做好民心相通工作。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大家文萃

编辑:丁梓欣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