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20 08:34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强调“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树立文化自信、促进民族复兴的重要力量。“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是弘扬和传播中医药文化的新形式,不仅可以增进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了解,还可以帮助青少年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利用中医“治未病”、辨证施治、多靶点干预等独特优势,以及八段锦、五禽戏等健身功法,有效解决超重、肥胖、近视、脊柱侧弯、缺乏运动、心理压力大等青少年健康成长中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北京市“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已取得重要成效。截至2023年底,中医药课程已经进入全市16个区的982所中小学,中医药高校、中医医疗机构、老字号中药企业等也与中小学校组成了中医药文化多元传播主体。依托“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不少区和学校基于自身特点开发了以中医药文化为主题的创新教育课程,广大教师也在课程与教学体系内积极探索中医药文化教育培养新模式。根据本项目组面向全市中医药文化素养教育试点基地所在的8所中小学的3844名中小学生开展的问卷调查显示,参加过学校组织的中医药文化课程或活动的学生(占被调查者的45.5%)与未参加过相关活动的学生(占被调查者的54.5%)相比,能做到合理饮食、按需使用中医药、传播中医药文化知识的比例,前者显著高于后者;对中医药系列知识的正确认知得分,前者显著高于后者;对中医药感兴趣的程度、对中医药文化的自信度、对中医药发展前景的乐观度、对中医药知识学习必要性的认可度,前者显著高于后者。
目前,北京市“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已初成体系,但与中医药文化弘扬及首都文化中心建设要求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一是主体责任不清,中医药文化尚未全面融入学校教育体系。目前各区卫健委和中医药管理部门是“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主推部门,教委起辅助作用。但中医药管理部门在中医药文化活动开展上尚可发挥作用,在教学目标设置、课程规划、教材编写等方面却不擅长,而且与学校无直接属管关系,工作推进力度弱,学校承接任务的动力和底气不足。二是内容形式单一,未分学段设计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据调查,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的学生对中医药文化感兴趣的内容和获取知识的渠道存在差异。但除东城区和石景山区初步确定了中医药文化分层教育目标外,其余区尚未起步,也缺乏科学的分段学习标准。三是受众范围有限,学生实际参与度仍需提升。全市还有三成中小学尚未开设中医药课程。被调查的8所中小学校虽为中医药文化素养教育试点基地,但参加问卷调查的学生中仍有超半数未参加过中医药文化相关课程或活动,说明学生实际参与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进一步推进北京市“中医药文化进校园”,需要在以下几方面着力推进。
加强制度设计,厘清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主体责任。健全教育管理部门和中医药管理部门分工协作机制,将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主体责任落实到教育管理部门,从师资培训、教材编写、课程设计和管理模式等多方面做好统筹。中医药管理部门发挥专家资源优势,提供专业技术支持,提升“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专业水准和质量。
制定标准规范,分学段设置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在全市形成“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分阶段教学标准并发布相关指南。小学阶段是中医药文化启蒙教育阶段,应以感知接触为主,重点普及喜闻乐见的中医药名人典故,激发学习兴趣,习练中医健身操,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初中阶段以传承文化精华为目标,通过初步学习中医基础知识和治病机理、中草药辨识和炮制知识、开展中医养生体验和实践等,增强学生们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高中阶段以培养思辨能力为主,通过学习中医药经典名篇和中医药思想精髓,领悟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各个学段都要将中医药文化与“五育”理念相融合,促进学生们的人格完善与身心和谐。
加大成果展示,打造“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北京模式。目前,山东、四川等省已出台促进中医药文化传承弘扬的专门性文件,“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推进力度明显加强,成效显著提升。北京市可以考虑出台专项政策文件,探索有效路径,创建“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北京模式。同时,加大成果展示力度,通过中关村论坛、北京文化论坛、服贸会等重要国际会议平台加强宣传,将“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作为弘扬传统文化的典型案例加以推广,更好地发挥首都文化中心的示范引领作用。
(作者分别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药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