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7 20:01
在神州大地
稻米与中国人相生相伴了上万年
当古老的农作物
与大气磅礴的都城相遇
这场承载生命延续的邂逅
不仅成为孕育盛世的锦囊
也让北京这座兼具历史厚重感
与未来前瞻性的国际都市
拥有更加包容的城市格局
北京西北部
太行山脉与燕山山脉在这里交会
来自东南方向的暖湿气流
通过地形抬升形成降水
加之永定河水日夜渗透
为北京西部山前平原地区
带来了充沛的水资源
得天独厚的环境
从元代被逐渐开发
三山五园
成为中国古代皇家园林
杰出典范
备受呵护的环境中
诞生了京西稻
从康熙开始
由皇家内务府直管
大面积种植在皇家园林中
每年五月
将京西稻种在皇家园林中
是持续了上百年的传统
农耕大戏
准时上演
拉起草绳
衡量插秧点位
对间距的苛求
使每一株秧苗
拥有足够的生存空间
玉泉山下
流传着搬家稻
手抓稻种
撒落身前
任其生长
一个月后
稻农们再次来到田中
幼苗被一分为二
辗转腾挪
一气呵成
原地搬家
幼苗免去了移栽之苦
稻田旁的北长河
是京西稻灌溉水源
在清代
这里有蚕社水村
佛阁塔影
和开阔稻田
乾隆品鉴各地名泉
玉泉山泉水脱颖而出
被封为“天下第一泉”
用“天下第一泉”灌溉农田
是稻农独享的奢华
北京香山
乾隆命人建造的石槽
今天仍在使用
石槽将泉水汇集
经流玉泉山
最终汇入昆明湖中
“灌输稻田逭旱候,
便迟游兴正何妨。”
京西稻灌溉时节
乾隆推迟了游玩计划
传达了重农态度
先农坛
明清祭祀神农的场所
俗语“一亩三分地”的出处
精美的浮雕和纹饰
彰显着顶级的礼仪规格
传达了古代中国
以农为本的思想
京西稻育种基地
大家族集体亮相
满足观赏性的同时
不同品种
保留住自身特性
育种专家李增高
实地考察育种工作
为了保留植株优良特性
需要人工干预
优质水稻是经过育种大师调教后
涅槃而生的精英
北京的种稻历史
可追溯到2000年前
东汉张堪任渔阳太守
开稻田八千余顷
劝民耕种,以致殷实
这里无论地貌还是气候
都与京西地区十分相似
七月的稻田
除草是重大农事
双膝跪地,双手成抓挠姿态
下跪的次数越多
水稻的收成就越好
不单是虔诚的力量
也有世代传承的农业智慧
《雍正耕织图》
是农业教科书
展示稻田三耘的画作
竟和顺义稻农的习惯
一模一样
赶在变天之前
黄礼要打造一个简易避风港
将稻草浸水软化
编织成一扇草墙
堆叠在木质框架上
门前挂一枚铁器
鼓噪一番
惊走田中偷食的鸟儿
炎炎夏日
清爽的京西稻捞饭
是田间的美味
将米倒入锅中
大火熬煮
八成熟时
快速捞出
再蒸三五分钟
夏日捞饭制作完成
金秋九月
北京迎来最美时刻
同学们来到稻田
观察亲手种植的水稻
田间地头体会知识
耕读传家悄然传承
会长杜振东
希望让京西稻成为一种花卉植物
北京长安街落地是一次机会
要解决单体植株过重的问题
杜振东不断尝试
攻克土壤配比的难题
曾长于田间的皇家稻种
登上长安街
成为国人的精神食粮
硕果累累的京西稻
簇拥在粮仓周围
引来游客打卡拍照
北京城
又增添了一些温度与情怀
周一至周五
CCTV-1 18:20档
跟随《农耕探文明》
走进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于中华大地 探农耕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