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警务”新格局,守护“绿水青山粮满仓”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林靖

2024-10-18 15:19 语音播报


“山光、水浊、田瘦、人穷。”这是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过去生态恶化、生活贫困的真实写照。这个曾为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县,如今却可谓“绿水青山粮满仓”。龙岩公安积极探索生态警务新模式,正在着力打造“生态诉讼+生态司法+生态恢复+碳汇补偿”的执法新格局,筑牢生态保护屏障,助推长汀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县”。

林靖 摄

新中国成立75周年到来,北京日报记者来到被誉为“红军故乡”的龙岩这片热土之上。该市长汀县河田镇是闽西人口最多、密度最大的农村乡镇,也是“省定经济发达小镇”。过去,这里一度是水土流失重灾区,“晴三天,尘满面;雨三天,泥满田。”而如今的河田镇山清水秀,生态优美。

驻守在此的长汀县公安局河田派出所坚持以“警察蓝”守护“生态绿”,深化“河湖长+警长”“林长+警长”防护管护机制,探索“警务网格+林区网格”融合警务模式,汇聚全镇护林员、网格员、河道管理员等群防群治力量93名,组建了生态警务团队,开展山林巡查。

河田所在全市率先成立生态警务工作室,56名生态警长组建12支生态义警队伍,带着360名网格员、护林员、志愿者、河道管理员共同守山护水。

河田派出所履行森林警长职责,在辖区林地开展常态化巡逻。

“这里发现有人偷设捕鸟网,你们快来!”河田派出所生态警务队“义警”——护林员老俞今年在山上巡护时,发现了异常情况,于是立刻向派出所民警报告。民警迅速赶到现场,及时拆除了捕鸟网;并通过蹲点守候、研判分析,成功抓获了涉嫌非法捕猎的李某,在其家中查获了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白胸苦恶鸟。而这只是生态义警助力打击涉生态违法犯罪的一个缩影。

“生态义警发挥地熟、人熟、情况熟的优势,在日常工作中对重点山林、重点水域分片开展联巡守护,及时处置各类生态突发事件。今年以来,河田派出所生态警务队提供有效线索15条,累计救助并放归野生动物16只。”该所所长王滨告诉记者。

与此同时,生态警务团队还调解村民间、企业间的林权矛盾纠纷,将林权归属不清的纠纷化解在源头,为本地林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去年12月,全国首单水土保持项目碳汇交易就在长汀成功签约。而长汀县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方面取得的决定性胜利备受瞩目,正作为世界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向全球推广。

龙岩市公安局森林联勤联防队员正在开展巡查工作。赖志妍 摄

记者从龙岩市公安局了解到,该局下辖190个派出所,含森林派出所45个。龙岩公安积极探索生态警务新模式,推进森林警长制,在市、县、乡三级设立森林警长,细化了各级森林警长职责等;此外,还将结合当前各地生态警务的实践,从案件适用范围、生态修复告知、生态修复承诺、生态修复方案、生态修复保证金、森林碳汇损失补偿等六方面,探索建立涉林刑事案件适用生态碳汇补偿修复机制,着力打造“生态诉讼+生态司法+生态恢复+碳汇补偿”的执法新格局。

“我们创新工作机制,推出了涉案珍稀植物迁地保护基地、野生动物救助保护基地、生态环境损害修复示范基地等。”龙岩市公安局上杭县局白砂派出所所长石筱渝说,保护基地先行先试互助协作推动司法惩戒与生态保护无缝衔接,有效破解涉案野生动植物保护难题,能较好地衔接贯通涉案动植物保管与回归山林的保护执法环节,极大地提高了涉案珍稀动植物的存活率。当地药植企业人工繁育金毛狗蕨采种,就来源于公安机关执法办案没收迁地保护野生金毛狗蕨。龙岩公安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合理利用育种资源,生态保护与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多元共治。

龙岩市公安局民警在森林开展树木测量工作。赖志妍 摄

目前,龙岩市森林覆盖率已达79.21%,生态环境质量长期保持全省前列。全市已保护公安机关移交的珍稀植物3万余株,侦破涉林案件千余起,全省首个生态环境损害修复示范基地生态修复补植复绿123.54亩,每年可创森林碳汇量3070吨,为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贡献龙岩公安力量。

人民公安从这里走来

编辑:王海萍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