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20 16:00
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安徽桐城市的六尺巷,重温张吴礼让典故,察看桐城历史文化展陈。习近平说,来这里看一看,很有感触。六尺巷承载着中国古人的历史智慧,要弘扬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互礼让、以和为贵,解决好民生问题,化解好社会矛盾,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
长约百米、宽仅两米的六尺巷,蕴藏着一段流传数百年的佳话。据记载,清康熙时期的文华殿大学士张英在京做官时,老家桐城的亲人与邻居吴姓人家因宅基地发生纠纷,张家人写信向张英求助。张英收到信后,当即回诗一首:“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受此启发,张吴两家互退三尺,形成六尺巷。这段美谈流传至今。
六尺巷“宽”在宽容和大度的智慧与胸襟,“长”在“以和为贵”的文化基因绵延不绝。六尺巷牌楼上镌刻的“礼让”二字,诉说着我国礼让和谐、亲仁善邻的传统;“张吴礼让”的典故,至今在化解邻里纠纷时具有借鉴意义。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陌生人社会”加速形成,邻里平时往往两不见面。偶有交集,很可能是“不打不相识”。比如,楼上把没有防水要求的卧室改成卫生间,楼下受不了;不明噪声时不时响起,找遍左邻右舍也没找到声源,最后到小区业主群出言警告;两家入户门呈直角分布,偏偏有一家门是向外开的,每到出行高峰,另一家都不好出门;住在平房的居民,借用隔壁邻居家的墙体修建厕所,厕所窗户紧挨着别人的卧室窗户……遇到纠纷,邻居先是据理力争,再激情“互撕”,最后气不过,诉诸公堂。
邻里遇有矛盾,彼此对骂乃至拳脚相向,显然既不文明也涉嫌违法;对簿公堂,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法治社会的进步,但也实在有伤和气。近年来法律流程不断简化,部分居民“一言不合就告他”,邻里纠纷案件一路走高,司法压力随之加大。社会运行要靠规则、契约、边界,但法律之外还有温暖的人情。居民装修房屋、日常起居等小事,到底有没有侵犯他人权益,法院可以一锤定音,但事儿解决了,梁子结下了,邻里抬头不见低头见,难道心里不堵得慌?睦邻是社会和谐的基石,街坊邻里关系势如水火,和谐社区从何谈起?
老话说得好,远亲不如近邻,邻里亲,赛黄金。今日重温六尺巷的故事,有助于邻里间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礼让。“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已经入选全国“枫桥式工作法”,可以在基层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礼让礼让,礼字为先,大家挨着住,最忌讳部分人只图自家方便、罔顾邻居利益;睦邻睦邻,和睦为大,很多邻里纠纷,原本不用闹到互怼指责、法庭相见,甚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地步。情绪之外,多是通情达理的个体。静下心来,你我各退一步,就可以将矛盾化解在萌芽之中,收获不止六尺的天地心宽。
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就应该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从六尺巷的故事中,该细细品味和气、和睦、和谐的文脉,体悟讲求礼让、以和为贵的传统美德。人人礼让,让出新时代的“六尺巷”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