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23 18:11
低级别文物保护不力的案例还有不少。门头沟区的斋堂泥塔,塔身裂缝明显,看起来摇摇欲坠;东城区红岩胡同的莲园,墙壁出现坍塌,房梁大幅掉落,房内房外破败不堪……很难让人相信,这些伤痕累累的建筑,竟是文物。“如果再不进行修缮保护,也许很快就会彻底消逝。希望水池旁的文保碑,不会变成莲园的墓碑。”文物爱好者的叹息,道出了保护低级别文物的紧迫性。
北京有那么多享誉世界的文化遗产,区级和尚未定级的低级别文物,还有保护的必要吗?当然有。低级别文物同样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者,有着丰富的研究价值。据报道,门头沟的斋堂泥塔无论是材质还是造型,在北京地区都比较少见,为研究清代古塔形制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而且很多低级别文物,已经和城市文化、社会习俗、居民记忆融为一体,成为历史瞬间的凝固展现,等级不高,文物价值不低。
北京历来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为何还有不少低级别文物得不到关照甚至遭到损坏?一是部分市民对文物没有敬畏之心,“禁止刻画涂抹”的标语清清楚楚,就当看不见;对着300多年历史的寺院墙壁打网球,文保意识相当于零。更关键的是,低级别文物数量多、分布广,文保部门或因重视不够,或因人手不够,或因经费不足,或因产权不清,对低级别文物缺乏有效管理和利用。久而久之,低级别文物就越发受到冷遇。
文物保护当然不能搞“平均主义”,但也不能“嫌贫爱富”,在对高级别文物关爱有加的同时,也应对低级别文物多一些特别关照。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正在进行,对于不少低级别文物是好消息。文保部门应该对那些历史价值较大、因为各种原因错失等级申报的低等级文物予以妥善保护。北京市文物局日前发布通知,明确将以区为基本单元建设县域文物主题游径,串联各级各类文物和文化遗产资源,激活低级别不可移动文物。以文旅促保护,不失为一条好路子。
低级别文物保护不仅是文保部门的责任,更需要全社会提高保护意识。文物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潜藏着我们“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密码,蕴含着可供所有人滋养的深厚文化力量。提升公众文物保护素养,增强全社会低级别文物保护意识,减少自身行为对文物造成的损毁,刻不容缓。
文物可以有等级,但爱护文物意识不该分等级。每个人都争当文物保护员,才可能为低级别文物筑起“遮风挡雨”的防护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