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的夜晚,华灯璀璨
流光溢彩,一城绮丽如画
2024北京朝阳国际灯光节
用光影融合城市文化与现代科技
在奥林匹克中心区、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
三里屯、大望京商务区、北京CBD
等核心区域打造了一批令人赞叹的灯光装置
带给市民游客多维感官体验
彰显“五宜”朝阳潮范儿
今天特邀6位艺术家
“揭秘”几组重要灯光装置背后的科技魔法
一起来聆听
黄嘉伟
「点亮“生命之树”展示魅力朝阳 」
新媒体灯光艺术家黄嘉伟
拥有2023北京朝阳国际灯光节
广州国际灯光节等丰富参展经验
曾荣获阿拉丁神灯奖等诸多奖项
此次,他携《生命之树》《生命之环》
两大作品亮相2024北京朝阳国际灯光节
“奥林匹克中心区,特别是举办灯光节的景观大道,就位于北京中轴线北延长线上,我便以中轴线(景观大道)为根基,以新媒体灯光艺术为媒介,创作了灯光艺术作品《生命之树》。”黄嘉伟说,“同时以‘天、地、人’的哲学概念,结合新媒体数字科技手段,创作了作品《生命之环》。希望通过我的设计,汇聚中轴之光,彰显朝阳魅力。”
从奥林匹克塔上向下俯视,一幅璀璨的《生命之树》映入眼帘。“树”的整体由绚烂多姿的灯光艺术作品编织而成,“树冠”部分是此次灯光节开幕式的主会场——奥森南园草坪区,布满星光点点,装置着各国灯光作品;“树干”连接着中轴线主会场与景观大道,以灯光线勾勒,为游客搭建了一个梦幻壮观的灯光交互舞台。作品不时变幻着绿、红、黄、白四色,彰显“四季”交替,以及生命的多样性与无限可能。
《生命之树》的“树冠”中央区装置着《生命之环》,它主要包含空中之环、“生命果实”悬浮灯球和圆形地屏三部分。站在地屏幕上,光束自空中的光环装置照下,仿佛置身于神秘宇宙,不同的粒子光点在脚下变换。“这是用AI人工智能算法打造的由100万颗粒子实时生成的能量漩涡,站上的人越多,光点就越多越密,带给游客有趣、独特的灯光体验。”黄嘉伟介绍说。
曾镇威
「光影科技链接人与自然」
大星吉子工作室创始合伙人
青年艺术家曾镇威 的作品
《城市电场》与《露珠塔》
带领观众探寻人与城市
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城市电场》灵感源于20世纪初的电力设备,传达人类对科技和未知的探索精神。装置中,灯光模拟电流的流动,形成动态的视觉效果,充满了科技感。曾镇威介绍道:“装置试图通过互动设计,赋予城市空间一种充满能量的感知体验。人们可以通过跳跃这一自然的动作,能够重新连接身体与环境,感受到与城市空间的互动与共鸣。”谈及作品文化内涵,曾镇威表示:“希望通过这件作品,唤醒人们对身体与环境的主动感知,重新发现城市空间的活力和自身存在的意义。”
另一作品《露珠塔》则源自曾镇威对自然生态的关注。他说,“清晨草叶上的露珠,这些小而宁静的自然元素,象征着纯净与新生。在这个快节奏、喧嚣的城市环境中,我希望通过灯光与声音的互动,让观众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平衡。”
《露珠塔》还融入多感官体验,通过声音、光线与空间的多维度结合,让观众在击打声音装置时与周围环境产生深度共鸣,灯光随之产生动态变化,模拟自然界中露珠折射阳光的效果。作品不仅是对自然美的礼赞,也是对现代生活中丢失的宁静的追寻。它提醒人们在追逐都市发展与科技进步的同时,重新链接自然,找到心灵的归属感。
冯嘉城
「在朝阳“漫步”江南水乡」
“这是我和朝阳的十年之约。”
灯光艺术家冯嘉城 2014年
曾到朝阳工作就被深深吸引
今年,冯嘉城带着他的最新力作
《画船听雨眠》亮相灯光节
“这是一部关于水与光的作品。”冯嘉城说,“我想将有关江南水乡的灯光作品,引入水元素比较稀缺的地方会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也希望通过作品,让京城市民有种置身江南水乡的感觉。”
《画船听雨眠》作为此次北京朝阳国际灯光节的龙形水系北侧水域艺术作品,让江南的朦胧与朝阳的闪耀于同一时空相会。
沿河漫步,水中一叶叶“乌篷纸船”,为游客塑造了如梦似幻的世界。透过河边的轻雾,纸船弥散出的光点若隐若现,随水波轻柔地律动,色彩渐变间,传递着首都与江南交融、人类与自然共生的和谐之美。“船”沿点点星光,蕴藏着江南建筑的结构肌理,“船头”色彩交织,展现着蟠龙古镇的民俗纹饰,让整个画面和谐自然。
于河畔近观,可见冯嘉城在创作中对作品意境的着力塑造。亚克力板裁出的一只只“纸船”漂在水面上,纸船元素和缓缓水流动静交融,呈现出悠远深邃的自然之美。“为做好内部防水,我们在纸船里设计了巧妙的结构,让纸船可以自动调整内部气压,实现不同天气情况下的漂浮,展现灯光艺术装置柔美的律动。”冯嘉城介绍说。
戴福明
「以《光韵中轴》致敬文化遗产」
极智数字创意实验室主理人
新媒体装置艺术家戴福明
为灯光节贡献了其代表作品《光韵中轴》
他曾参与广州国际灯光节等
多个重要灯光节活动
作品《星迹探索》荣获
全球国际MUSE Design Awards灯光装置
最高荣誉铂金奖
此次作品,戴福明选择以北京中轴线为创作灵感。他谈道:“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是中华文明在城市规划建设上的伟大创造,极致体现了中国传统对称美学与城市建设的完美结合。我希望通过《光韵中轴》这部作品,让观众从宏观到微观的视角,看到北京中轴线的历史形态与现代艺术手法碰撞出来的独特艺术之美。”
戴福明和他的团队提取了中轴线上的18座标志性历史建筑,通过三维模拟立体模型,将每个切片解构成平面艺术画面,并雕刻在280块导光板上。这些导光板再经过重组堆叠,形成了全新的光影艺术形态。《光韵中轴》还融入了互动创新元素。观众可以通过肢体动作与灯光装置互动,触发建筑剪影的光影流动。这种互动体验不仅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轴线的历史与文化,也展现了朝阳区的文化数字化与创新氛围。
戴福明表示,“这件作品既是对中轴线文化的致敬,也是对朝阳区多元、包容和创新精神的表达。希望通过这段光影旅程,让观众与城市对话。”
Collectif Scale(法国)
「“千手观音”温暖朝阳之冬 」
Collectif Scale是法国著名先锋新媒体
实验艺术团体,致力于打造时尚
与科技交互沉浸的灯光作品
团队携全新作品《HULAHOOP呼啦圈》
亮相灯光节
也是这件作品在亚洲的首展
“去年朝阳灯光节,我们也荣幸参与了钢琴艺术装置的创作。”Collectif Scale中国主理人朱琪介绍,“今年,我们以‘动能’为核心,从《星球大战》、电子游戏和现代艺术等汲取灵感,运用LED设计、机器人等科技手段,创作出作品《HULAHOOP呼啦圈》,希望用灯光温暖朝阳群众的冬天。”
作品整体是由一组重复排列的木质圆环组成,各圆环按照程序变换着运动轨迹,构成多种与众不同的形态。“整体架构是根据中国‘千手观音’的形象而研发出的机械臂,近50个灯泡与机械臂360度巧妙结合,可创造出风格各异的作品形态。”朱琪说。
将音乐与灯光融合是此作品的一大特点。作品选取了法国作曲家Gregory Semah和黎巴嫩钢琴家、作曲家Rami Khalif的两首音乐。走近看,作品的颜色随着音乐旋律而变换,时而轻快活泼,时而轻缓优雅,并在夜空中散发出白、黄、蓝等不同颜色的光环,动感、新潮、优美。
Mandylights(澳大利亚)
「邂逅多彩多元文化」
来自澳大利亚的国际灯光创意设计团队
Mandylights是朝阳国际灯光节的老朋友
拥有18年的灯光创意设计经验
曾多次来华进行轻艺术品世界巡回展出
二度参加北京朝阳国际灯光节的
Mandylights带来了
《Nura》和《Colour Cubed》
两个灯光艺术装置作品
均首次在中国展出
从灯光节开幕式主舞台向西走,便步入一个色彩绚丽的光影艺术长廊,这是由Mandylights团队和澳大利亚原住民艺术家Warrick合作完成的作品《Nura》,由二十根灯柱组成。“Warrick从澳大利亚东南部传承千年的木雕技艺中汲取灵感,以灯柱为‘树皮’,设计雕刻于上,形成一系列互补图案,展示了对原住民文化的传承与发扬。”Mandylights首席执行官Richard Neville介绍。
来到奥塔前景观大道,一个七彩立方体瞬间占据了视觉中心,它就是《Colour Cubed》。在立方体内部中心光源的投射下,光通过立方体表面各色的几何玻璃向四周辐射,形成了绚丽的光影效果。轻轻转动整个装置,洒向周边的彩色光便会四处移动。
“朝阳灯光节将灯光装置与历史文化、城市空间深度结合,我们也非常自豪今年能带来《Nura》《Colour Cubed》两件艺术品,让大家能够在朝阳邂逅多元文化。”项目创意负责人Nick Goulden表示。
来源:北京朝阳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