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明代军队编制单位,建在军事上的重要地方,于是有了“军事重镇”。全国多处设镇,时代不同,数字有别,明代约有二十个:东南海防有,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也有,如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湖广、广东、浙江、福建、山东等地,扼险戍守;北方更是防御重点,以长城为依托,沿线划分出九个防御区,设有蓟州、辽东、保定、宣府、大同、山西、延绥、宁夏、甘肃诸镇,形成防御体系,驻有重兵,称为九镇或九边。
镇的规格很高,如同省级。总镇一方者为镇守,独镇一路者为分守,分守一城一堡者为守备,与主将同守一城者为协守。镇的军事长官为总兵。九边各镇设镇守总兵官、副总兵官、参将、游击将军、守备、千总、把总等军官,无品级、无定员。此外,又有提督、提调、巡视、备御等官。明朝后期还常派驻巡抚作为镇的文官。镇下设有路、卫、所等。明朝军队编制实行卫所制,卫设指挥使,卫下有千户所,千户所下设百户所等。
嘉靖年间,来自北方的威胁日益严重,鞑靼强大,不断骚扰,多次侵入,至二十七年(1548年),俺答军大举入侵,兵临京城,饱掠京畿而去。在此紧急情况下,嘉靖三十年(1551年),为加强防御,在鞑靼出入的通道,京城的西北,明朝增设了昌镇和真保镇。真保镇以紫荆关为重点,保护住西部,“东自紫荆关沿河口,连昌镇镇边城界,西抵故关鹿路口,接山西平定州界,延袤七百八十里”。而昌镇在京城北部,以居庸关为重点,“东接蓟镇……西接保镇沿河口下浑河地方,幅员不逾五百里内”。至此,北京地区出现了一个独立的军事单位——昌镇,与宣府的宣镇、蓟州的蓟镇比肩,组成京城北面的防御体系。所以到了清朝康熙十四年(1675年),维修永安城,重筑新旧城,墙均高三丈,护城河深八尺、宽三丈。永安城门也重新命名:东门额为“奠安燕蓟”,西门额为“节控雄关”,南门最为重要,门额也改为“畿辅重镇”,由此表示清朝对于永安城这座明代军事重镇的认可。
昌镇管辖的区域是从蓟镇中划分出的,主要任务是防守居庸关,保卫天寿山。《长安客话》上说:“蓟昌先本一镇。嘉靖三十年,始分为二,设都督一员,护示陵寝,防守边关,遂为昌镇。”而《明史·职官五》载,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置昌镇。也有志书上说昌镇“镇守,嘉靖三十九年设”。总之是在那次大难之后,才使皇帝下决心,做了军事部署上的调整,至此形成了长城沿线上九边十一镇的格局。
来源:《明代北京最高军事机构——昌镇》
作者:高文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