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27 11:38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不久前,林玲古筝乐团在香港中文大学成功举办了“国韵华章”重奏与合奏音乐会。陈伟仪副校长出席主礼。特邀嘉宾香港演艺学院古筝名家许菱子教授及其学院筝团,以及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笛箫演奏家陈子晋博士共同参与演出。整场音乐会精心挑选了包括《寒鸦戏水》《觞诉》《渔舟唱晚》以及《沙漠玫瑰》在内的九首作品演绎,这些曲目既有传统经典之作也有不乏融合创新元素的作品。观众沉浸在美妙旋律中,全程享受着这场视听盛宴并被深深打动……作为乐团团长我感到无比自豪与欣慰。从筹备到最终呈现,每个环节都凝聚了全体成员的心血与汗水,现场的热烈反响也证明了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
我与音乐结缘实属自然。我出生于一个传统音乐世家,继承了父辈的专业,并在天津音乐学院附中学习竹笛。随后,我考入了中国戏曲学院。然而,相较于演奏民族音乐,我更渴望致力于音乐推广。我选择报考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的研究生,希望打开国际化视野。我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报考,没想到还真成功了。这一经历不仅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也为我未来的音乐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香港是一个国际化城市,文化多元。这一点在我读书的商学院就有体现。在这里,我能够和来自各行各业、不同专业背景的同学交流意见、碰撞思想的火花。小组讨论时,我曾分享过推动传统文化“走出去”的想法,得到了不同专业背景同学的反馈。正是在这样的观点交锋中,我看待民族器乐的视角更加宏观了。
香港的多元文化也促使我对音乐形式的多元化表达有了新思考。我认为我们的音乐应不断更新,在传承古典音乐魅力的同时,应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结合当地人视角来讲述我们自己的音乐。传承发扬传统文化,不是墨守成规,而是要加强多种文化的融合,借助商业的力量,让我们中国的传统古典音乐传得开、传得远。我想这是我在香港收获最大的地方。
毕业以来,我一直专注于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与推广工作。2017年,基于共同的理想和目标,我有幸与林玲教授携手合作,担任“林玲古筝乐团”团长一职。对于古筝这一乐器,我怀有深厚的情感,它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更因其独特的魅力而深受全球华人的喜爱,被誉为“中国的钢琴”。我们之间的合作之所以能顺利进行,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彼此间多年建立的深厚友谊,以及之前在以清代古谱为基础开发文化创意产品方面的成功尝试。
组织一次京港两地的交流演出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去年6月,我有幸认识香港特区政府驻北京办事处(香港驻京办)主任郑伟源和负责文化艺术交流的总监连美娇,他们听到我的想法后十分支持,帮我联系到香港演艺学院。学院也积极配合,不但邀请我们在演艺学院音乐厅举办讲座,也为中大演出提供了13台古筝。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作为此次活动资助方,不仅提供了资金保障,还帮我们协调了打击乐器,多方支持才有了这次演出。我一直觉得香港是一个特别棒的地方,它是世界金融之都,又有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大家团结协作、高效匹配是很多地方做不到的。
之所以说这场音乐会是新颖的,主要是因为它是以古筝二重奏、三重奏、四重奏、群筝与打击乐、群筝与大提琴协奏这种形式呈现,让观众耳目一新。选曲上,也融合了外国作曲家的作品、近现代的作品、古典的作品等,同时它们又相互关联,从调式到音响效果的组合,整体下来如同一部完整的电影。这种跨度不单指时间上的跨越,还有空间上的跨越。这就要求演奏者之间的默契度非常高,这几首曲子调性不同但关联度很大,是否能引导观众进入音乐的维度里,对她们是个挑战。北京、香港2个古筝乐团默契配合,完美无瑕的演奏被嘉宾们点赞是天花板级的演出。
当前,民族器乐的创新发展尚显不足,多数情况下仅限于音域拓宽等技术性层面的探索。我想做民族器乐形式上的创新,让民族器乐与生活息息相关,并不断有新点子。未来我们不仅在舞台上表演,还会多渠道、多形式与音乐结合。例如,这次音乐会后,就有人提出金庸先生的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音乐元素,询问我们是否有意演奏。我想,在未来的表演中可以尝试结合影视画面,以丰富观众体验。
此外,我和林教授与中央美术学院的老师曾研讨如何将数字艺术与声音结合,通过讲述一块木头最终怎么变成古筝传递出它背后的文化历史。数字艺术也可以帮助音乐与文旅结合。比如我们演奏一个江南丝竹的作品,在给城市做宣传名片时,可将乐团的影像和音乐数字化放进去。传统的音乐会在时间和空间上对观众有较为严格的限制,一旦演出结束,体验也随之消失,形式上显得相对笨重。倘若将音乐进行数字化处理,并结合生活中的元素,以展览的形式呈现给观众,营造出一种疗愈的空间氛围,则可以让音乐变得更“轻便”,只要想看随时都能看……类似想法层出不穷。
我现在还在看一些原来我不看的书。因为我很想知道国外音乐领域的专家教授是如何从他们的视角来解读中国民族器乐的。我渴望知道他们是否能全面而深刻地理解东方艺术的独特表达方式。通过学习与探索,我相信我们在进行海外文化交流合作时将更加有的放矢、更具针对性。此外,在海外演出准备阶段,我还计划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关注那些具有潜力的年轻外国作曲家,并尽己所能为他们提供展示作品的机会,以此促进更多元化的音乐语言融入到我们的乐团之中。
从乐器本身的角度来看,中国民族器乐以其单旋律的特点著称,其美在于单线条的音乐叙事感;而西洋交响乐则以复调的和声类型见长,其魅力在于厚重感。我们应当将两者的优势结合,创造出更加优秀的音乐作品,实现“和而不同,美美与共”,进一步促进中国民族乐团与海外乐团之间的合作。
相较于老一辈演奏者只能识读简谱的情况,我们团队的成员都能熟练运用五线谱并自由切换,通过多年演出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每当我们前往海外表演时,总是致力于以古筝为媒介,通过文艺作品这一窗口,传递出蕴含于中国民族器乐中的深厚民族精神和历史底蕴,用音乐架起中国与世界的桥梁。
这些年,不少朋友建议我注册社交平台账号,打造一些出圈的作品,也有游戏公司想用古筝音乐素材做联名设计,团员们也都非常期待看到现代流行元素和民族器乐文化碰撞后产生的艺术火花。这就要求民族器乐传承不能局限于学术范畴,可以从年轻人的喜好出发,在大众生活层面形成更有创造力的内容。此外,从我的学科背景出发,我觉得感性的艺术共鸣和理性的商业资源整合也可以达成共识。如果可以,我希望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演出模式,把握商业规律,借助数字艺术和场景传播的设计,提升音乐传播效果,让好的艺术被更多人看见。
我还在想能不能让京港两地的青年古筝演奏家合力,在维多利亚港办一个《茉莉花》或是其他经典曲目的百筝齐鸣音乐会,用温暖的音符浸润“钢铁”城市,让世界前沿都市拥有一场中国民族器乐的盛宴。而我会在其中做好友好交流的“摆渡人”,踏踏实实用古筝讲述中国故事,这也是我不变的初心。
——林玲古筝乐团艺术总监、团长姚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