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30 08:34
当下“基层”成为一个使用较为频繁的词汇,尤其是在基层社会治理领域。在日常生活中,基层的含义不言而喻,亦即人们的生活社区和日常生活。但如果仔细深究,这个概念背后还隐含着深远的文化和社会寓意。
了解不同背景下的“基层”,可以洞察社会的动态
从理论上分析,“基层”是指组织、社区或社会最基本、最根本、最普遍层面的活动和生活。通常,基层工作与居民生活密切关联,需要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需求和愿望。基层活动是本地化的,专注于特定社区、地区、组织等。基层组织与自己所在地区的社会、文化和经济活动密切相关,致力于解决与当地居民的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各种各样的基层工作者以各自的身份参与基层服务和治理。基层各种活动和项目的策略和目标直截了当,关注直接使居民受益的现实过程和有形或无形的结果。
说基层是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是指它概括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文化。“基层治理”是在地方、基层群众组织,特别是社区或村一级组织居民开展各种服务和有序的社会活动,涉及所在社区的管理、组织,包括作出与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决策、社区资源配置以及在所属区域贯彻落实上级政府的政策等。“基层治理”是最基本的治理,通常被视为更为广泛的国家治理和公众参与社会生活的基础。在基层,人们参与环保、公共卫生,以及更本地化的社区营造项目。这些活动或项目的特点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但其具体过程则因各国历史文化和政治背景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在文化上,“基层”可以表示经常联系的人们的认同和交往,与生活中的公共活动和公共价值密切联系,体现为人们的友情、价值、处世和韧性。我们也注意到,越来越多的问题发生在基层。社会问题发生在个体身上,出现了社会学意义上的、人们通常看到的越轨行为,导致社会控制失灵。用社会学家蒂法妮·萨帕塔-曼席拉的话来说就是,“个人的生活的确取决于他(她)所处的社会环境”。这个环境首先是他(她)的家庭、邻里(我们所谓的社区)、工作环境。其次才是人们现在经常说的深层次的社会问题。这句话道出了基层的社会意义。了解不同背景下的“基层”,可以洞察社会的动态,揭示治理、文化、经济和社会结构如何在最基本的层面上相互作用和向前发展。“基层”这一概念对于理解社会政策和社会变革如何影响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十分有价值,也有值得深究的必要。
“基层”未来建设的端倪
随着人类进入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时代,虚拟空间中的基层社会建构成为可能。与实体基层相对应的是,居民们通过互联网创造了各种虚拟空间,诸如邻里圈(大邻里圈、小邻里圈、专题活动圈,包括广场舞活动组织圈等等)、朋友圈、购物圈等。这些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结合,重构了当代基层社会的新构架,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交叉、现实问题与虚拟问题交织,通过网络舆论反映出来,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来,我们将其称为“双重公共空间”。双重公共空间的形成,是当下社会治理必须面对的问题,而全面把握“基层”的寓意,对推进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具有一定学术价值、实践价值和理论价值意义。
未来,基层社会会越来越多地在互联网范围内加强联系,交流思想、获取资源、获得支持。这种网络连接通过提供更广泛的协作和资源加强基层服务和治理,出现现实与虚拟结合的双重基层公共空间架构。随着全球化发展,积极关注基层的需求和呼吁十分重要。保护地方产业和文化不被全球力量侵蚀的对策同样十分关键。随着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紧迫,基层倡议在可持续发展和地方复原力战略方面将处于优先地位。要通过采用本地化能源、加强废弃物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适应全球气候变化并符合地方实际的基础设施,强化基层治理弹性,推动基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未来,建设“基层”社会取决于培养基层参与文化、提高基层社会的技术能力、倡导优先考虑地方治理的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以及促进植根于当地需求和条件的机制设计。这种方法既可以激励社会参与,还将支持基层有能力且更有效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居民生活和基层社会秩序是基层社会服务和治理的基础。历史上,乡土意义上的行政机构通过乡绅、自治组织顺应民意和改善人民生活。面向未来,现代意义的行政机构通过具有行政职能的社区、基层组织、互联网沟通民心民意,改善人民生活。眼下,人工智能的迅速崛起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目前需要做的工作是,深入研究“人工智能+基层”的各种应用场景,促进人工智能在基层社会治理领域落地。
未来,基层和基层的营造必须更加面向基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社会规范和价值取向。“无论如何,由于地方是人生活的空间,社区营造提供了改造地方的动力,然而,就社区营造的过程,以及目标而言,其实,它要改造的是人。在社区营造的行动中,浮现了新社会”。基层不仅是基层的行政组织和行政构架,更是基层的社会规范和文化价值,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背后的价值取向,把这个问题研究透了,基层建设的方向就找准了,基层治理的基础也就夯实了。在这个意义上,“基层”就是建立在尊重、信任、友好、坦诚、交流、交往、沟通、交融等价值基础上的日常生活、人际交往和公共活动。社会治理的核心是人,关键在基层,在于基层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这是当前研究和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作者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