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唱剧《大风歌》时隔13年再度上演
2024-11-01 15:06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10月18日、22日,由美国清羽合唱团、深圳交响乐团、深圳歌剧舞剧院合唱团歌剧团、深圳交响乐团童声合唱团、广州羊城儿童合唱团联合演出的清唱剧《大风歌》先后在深圳音乐厅、广州大剧院上演。这是该剧时隔13年再度在国内上演。中美两国艺术家、音乐爱好者同台演绎,用艺术作品表达文化认同,也再次证明好作品无国界,中外观众都能与之共鸣。

音乐展现刘邦政治理想

《大风歌》用音乐展现了汉高祖刘邦斩蛇起义、统一四分五裂的国土,凝聚分崩离析的民心,实现古圣先贤“天下定于一”政治理想的历史画卷。全剧共分四折,由独唱、合唱、器乐、对白编织而成。此次演出由深圳交响乐团艺术总监、指挥家林大叶执棒深圳交响乐团,同时还邀请了多位民族乐器演奏家加入乐队。《大风歌》的作曲陈乐昌对林大叶赞誉有加,“指挥下了很大的功夫,不仅对谱面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在他手中乐队把控到位,音乐感觉很准确。”

此次演出特邀歌唱家李秀英、苑璐、宗师及旅美歌唱家方丽娅等担任独唱,美国清羽合唱团、深圳歌剧舞剧院合唱团歌剧团、深圳交响乐团童声合唱团、广州羊城儿童合唱团共同参与演出,台上演出人员近300人。其中,李秀英的演唱令人印象深刻,而她也与这部作品有着深厚的缘分。

2017年,李秀英曾在美国旧金山演唱《大风歌》片段,“当时我唱的段落既有戏曲说唱,又能体现美声的特点,音乐优美、舒展。”她当即表示,希望未来有机会能完整地演唱《大风歌》。在国外多年,李秀英一直活跃于歌剧舞台,参演过众多经典西洋歌剧,此次是她首次演绎中国故事。《大风歌》中,李秀英的唱段包含各种戏曲风格及花腔,她都自如驾驭,凸显了女高音的声音魅力。尤其是第四折中,她要连续演唱两段咏叹调,一首是具有评剧风格的唱段,紧接着是完全按照西方歌剧咏叹调标准创作的唱段,要求演唱者能快速转换演唱风格。她感慨,“用自己本民族的语言演唱本民族的作品,更能触动我的心。”

饰演刘邦的男高音苑璐,也是这部作品首演时刘邦的饰演者。相隔13年再度演绎同一部作品,他在演唱上的进步有目共睹,声音更加浑厚、漂亮。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特别邀请到了近年来活跃在欧洲国际舞台上的中国歌剧导演林梅。林导细心为每个角色写了人物小传,通过对每一个角色人物的深度剖析,启发和带领演员,把角色人物的内心行动通过舞台调度外化,以达到音乐语言与戏剧语汇的有机融合,在有限的舞台表演空间中创造出无限的可能性,进而使台上与台下的“观、演”关系达到共鸣与共振。她总结此次执导《大风歌》的过程,“以史为基石,以音乐为依托,以舞台呈现为纽带,通过舞台调度把不同风格的音乐章节结合起来,并自然地呈现给观众。”演出结束后,陈乐昌赞叹,“导演的加入让两场演出的效果超乎我的想象。”

融合中国戏曲、曲艺元素

清唱剧《大风歌》是美国清羽合唱团的原创作品。清羽合唱团1999年在美国硅谷成立,合唱团成员均为在硅谷一带工作的华人华侨群体。团员们都具有良好的音乐基础,希望能演唱具有艺术高度、深度表达中华文化思想的作品,因此合唱团从成立之初就确定了一定要有自己的原创作品。

清羽合唱团的第一部原创作品是合唱组曲《海外游子吟》。作品回顾了150多年来北美华人走过的艰辛历程,用歌声倾诉海外儿女对祖国的眷恋与祝愿,在美国演出时引发众多华人华侨的共鸣。此后,合唱团与中国多位作曲家、艺术团体合作,陆续推出交响清唱剧《禹王治水》《大风歌》《补天》。他们带着原创作品在美国、俄罗斯巡演,并多次回国演出,希望把清唱剧这种艺术形式更多地展现给国内观众。

清羽合唱团团长、《大风歌》总制作人张宁远透露,此次为了《大风歌》的再度上演,合唱团自筹费用,所有成员都是专程请假并自费回国演出,“能把《大风歌》再次带回祖国演出,是我们所有成员的共同心愿。虽然我们在异国他乡生活,但我们的心永远和祖国在一起。”

作品本身的质量,是其后续演出的基础与保障。《大风歌》得以再度上演,演唱者与导演、指挥都将最大的功劳归结于两位创作者:词作者过客、曲作者陈乐昌。

陈乐昌回忆,二十多年前,在一个讨论古典音乐的QQ群里,他与过客相识,时常共同探讨音乐。陈乐昌是天津音乐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他得知,写词只是过客的兴趣爱好,过客本人是在美国工作的计算机专家,也是清羽合唱团的成员之一。2011年1月,过客联系陈乐昌,希望他为清唱剧《大风歌》作曲。陈乐昌回忆,“当时我父亲病重,我自己分身乏术。”但父亲在弥留之际得知此事,鼓励他写《大风歌》,并且要写出中国作品的气质。父亲病逝后,陈乐昌怀着悲痛的心情,用半年时间完成了《大风歌》的创作。他通过在西洋交响音乐融合中国戏曲和曲艺的旋律,将山东吕剧、陕西秦腔、河北梆子、河南豫剧、天津时调融入其中。作品中既有中华文化的底蕴,又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2011年11月,《大风歌》在美国的加州大剧院首演,2012年夏天在北京、天津和上海进行了巡回演出。

以清唱剧融汇中西

近些年,国内新创作的歌剧、音乐剧众多,但却少有清唱剧。在李秀英看来,这源于歌剧、音乐剧是在舞台上为观众讲述连贯的故事,有开端、发展、高潮,即便观众对故事背景完全陌生,也能跟随台上的演出理解故事,与人物共情。清唱剧是介于歌剧和康塔塔之间的多乐章大型声乐套曲,虽然也有剧情,但情节是分段式的,更重抒怀,让观众通过简单的服装、化装、道具感受音乐之美。

立陶宛国家爱乐乐团指挥、立陶宛大学经济文化学教授克里斯蒂安·弗拉蒂马(Christian Frattima)现场观看了此次《大风歌》的演出,他激动地表示,乐团、指挥、合唱团和歌唱家们都具有极强的实力。“乐队的演奏非常出色,尤其是弦乐和铜管。乐团在林大叶的指挥下,创造出了一种精致的中国特色。男声声部非常迷人,苑璐的嗓音优美而有力,金色的嗓音非常稳定而有力。宗师的嗓音如天鹅绒般细腻而宽广。李秀英的嗓音具有罕见的优美、宽广、抒情和延展性,她很好地处理了一个比其声部更加困难的音域展示。”克里斯蒂安·弗拉蒂马还特别表示,《大风歌》的作曲充分发挥了各种管弦乐合奏的可能性;旋律铿锵有力,但又不失悲壮;有美感,但不媚俗;有复杂的节奏,但不会为了复杂而复杂。音乐中不仅有欧洲交响乐、歌剧的传统,还完美地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元素。“我想强调,这部作品值得在欧洲任何一个大剧院或音乐厅演出,观众一定会像我一样被它完全吸引。”弗拉蒂马说。

纪晨/文


作者:

音乐周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