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4 09:43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不断引向深入,引导全党全国人民坚定改革信心,更好凝心聚力推动改革行稳致远。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在阐释“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时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024年1月,在“国家工程师奖”首次评选表彰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工程师和工程科技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作出阐释,提出:“希望全国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坚定科技报国、为民造福理想,勇于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锻造精品工程,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服务高质量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更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从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锻造精品工程、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等方面,对发展新质生产力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作出了深刻阐释。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和跃升是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的标识
新发展阶段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日益接近质的飞跃的量的积累和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推进,也是一个动态、积极有为、始终洋溢着新质生产力生机活力的过程。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2035年中国式现代化要达到的总体目标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新发展格局,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再上新台阶,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明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社会保持长期稳定,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等,这些宏伟目标都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有着直接的联系,都与社会生产力要经历的“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日益接近质的飞跃的量的积累和发展变化的过程”有着直接的联系,在根本上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有着须臾不可分开的联系。
中国式现代化是以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和动力的,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和跃升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的标识。在生产力发展中,“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这是最简单的规定性。中国式现代化,首先在于劳动者主体能力的发展,在生产力要素上表现为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在科技创新的驱动下提升到新的高度,成长为掌握先进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并能够从事科技创新,适应数字化、智能化需要的劳动者。中国式现代化最根本的是人的现代化,使劳动者在社会生产力整个作用过程中焕发革命性力量。202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问题进行阐释时指出:“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要从劳动主体自身的现代化发展趋势上,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对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关系的阐释。
其次,在劳动客体上,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集中体现为劳动资料通过新技术、新产业、新动能的作用发生了新的变革,引致质态上的新变化。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设备、自动化制造设备等全新的物质技术手段,日益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要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另一方面,作为客体的劳动对象,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同样发生着质态上的变化,出现了数智化、新材料、新能源等新的劳动对象,这其中不仅包括物质形态上的高端智能设备,也包括非实体形态的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劳动对象的变化释放出巨大的生产效能,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驱动力量。
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先进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跃升
新质生产力不仅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对劳动主体和劳动客体的发展的要求,而且还体现在劳动过程中生产要素结合方式上创新发展的要求。社会生产力的结合方式即马克思认为的“生产方式”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基础,马克思指出:“不论生产的社会的形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但是,二者在彼此分离的情况下只在可能性上是生产因素。凡要进行生产,它们就必须结合起来。实行这种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使社会结构区分为各个不同的经济时期。”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中国新发展阶段“经济时期”的标志,对劳动者和生产资料要素的结合方法和方式,同样提出了要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新要求。
在新质生产力中,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结合方法和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三者的优化组合的革命性变化,引致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产生,形成驱动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作用过程,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革命性变化。马克思认为:“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不断改革和完善生产关系,形成新的体制机制、管理模式,成为促进新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重要保障。
从劳动过程中生产要素的结合方式上看,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代表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方向、新趋势,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先进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跃升。这种“跃升”的显著特征,不是概念上的假设,而是现实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最基本的经济事实,特别是新发展阶段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基本事实。新质生产力“跃升”突出地呈现于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全部过程之中,以创新性科学技术特别是工程技术和前沿技术为内核的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的发展过程之中。发展新质生产力也不是对遥远的发展幻境的憧憬,而是对新发展阶段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勃然兴起的科学技术革命和经济社会革命的深刻把握。
恩格斯在论及马克思《资本论》的理论创新和科学精神时指出:“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这门科学的术语的革命。”在一定意义上,“科学的革命”突出地表现在“某些科学术语发生意义变革的事件”上。新质生产力所实现的“术语的革命”,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从经济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新发展理念、新发展阶段、新发展格局,再到现代化经济体系、高质量发展以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发展和实践过程的结晶。新质生产力作为习近平经济思想在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中实现的“术语的革命”,是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创新的精粹,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的科学革命的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作者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北京大学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