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昌镇究竟有多重要?
2024-11-06 14:54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明代形成的长城沿线九边十一镇的军事部署格局中,昌镇管辖范围最小,意义却最为重要。这一带的几个关口,“居庸关、黄花镇、镇边城、慕田峪、灰岭口俱系冲地”,是北方游牧民族进攻京城最为重要的通道。而陵寝又是一国之灵魂,尤重视堪舆,担心风水一破,王气无存。因此古书上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而“祀莫重于陵寝,戎莫重于畿辅”。护住了京城,保护了陵寝,便是一国之大事。设立昌镇,作用明确,“近之则陵寝奠安,远之则畿辅控制”。昌镇外围“虽宣蓟为之屏,紫荆藉以身援,然外而扼控要害,内而拥护京陵,干系至重”。

居庸关上炮台众多 高文瑞摄影

那时北方民族对明的威胁最大。明人蒋一葵站在国家的高度,进行了综合宏观比较:“蓟昌建在畿辅,实为腹心……论国事重轻则蓟昌为最……论夷情缓急,则蓟辽为甚,昌镇次之……此之大较也。”别的镇是边境安全问题,而昌镇是牵扯到国家存亡问题,况且昌镇位置特殊,“昌平地接神京,天开雄镇,升自县治,甲视诸州”。同时还有一项重任,每年皇帝来此地祭陵,还担负着安全保卫任务,“圣驾所经,百司秉礼;王师所寓,诸镇宣威。不加之意,何以示中外而尊朝廷乎”。

昌镇的总部设在永安城,“昌平设有总兵”。城中还驻有着众多军队高官,光绪《昌平州志》载:昌平城内有“新标营参将一员,左骑营参将一员,两翼营参将一员,右骑营参将一员,健左营参将一员,中营参将一员,健右营参将一员,左车参将一员,火攻营参将一员,右车参将一员,参将一员”。《昌平山水记》对此也有记述:“州城之内,旧有总督兵部侍郎一人,整饬兵备山西按察司副使一人,镇守总兵官一人,标下坐营、左骑营、右骑营、左车营、右车营游击各一人,天寿山守备一人,户部郎中若员外若主事一人,各有署。六部、六科、翰林院、光禄寺以陪祀至者,各有馆。”记述之中,不仅有军队高官办公驻地,还有祭陵时来自各部、各科等高级官员住所。昌镇的设立,永安城的建造,作用不言而喻。

昌镇管辖的范围,《日下旧闻考》记:“东历东山口迄黄花镇,西历南山东口迄镇边城,若左右翼之卫腹心然。”按三个重点关口,分出三路,分别是:黄花镇路、居庸路、镇边城路,每个路要负责这一带的多个隘口要道。《四镇三关志》载:“居庸路,隘口一十八。居庸关,灰岭下,边城二十六里。八达岭下,边城二十四里半。石峡峪下,边城一十六里。黄花路,隘口一十有七……”昌镇总共有“边城凡二百八十二里,城堡一十三座,附墙台三十九座,敌台二百三十七座”,这些多是嘉靖、隆庆、万历年间建造。

各路关中还建有城堡:“巩华城一座,内有行宫,景泰元年建。镇边城一座。横岭城一座,弘治十八年建。长峪城一座,正德十五年建。白羊口城一座,景泰元年建。居庸上关城一座,永乐二年建。八达岭城一座,弘治十八年建。黄花镇城一座,景泰四年建……”各路配备的军官为:巩华城守备一员,标下把总一员。镇边路参将一员,标下守备一员,千总一员,把总二员。长峪城守备一员,千总一员,把总二员。白羊城守备一员,千总一员,把总二员。居庸路参将一员,标下守备一员,千总一员,把总二员。八达岭守备一员,千总一员,把总二员。黄花镇守备一员,千总一员,把总二员。

昌镇管辖的兵力,《日下旧闻考》上说:“主兵一万七千七百四十四名,客兵一万三千一百七十九名。”时代有别,这与光绪《昌平州志》所记的人数小有不同:“兵额昌平城马步兵共一万七千一百八名。”同时还记下了各路的兵马:巩华城马步兵共一千四百零七十名。镇边路马步兵共三千三百三十名。居庸路马步兵共四千四百一十五名。黄花路马步兵共三千四百五十名。《四镇三关志》载“长献景裕茂泰康七陵卫兵八千余名”。后来陵卫不断增加,不算其他几个陵卫,多时能达两万多名。

具体到边关,也有兵力安排。长城不仅是城墙,还有很多空心敌台、附墙台等多个设施。长城上险要的地方,创建起了空心敌台,“每台高三丈,纵横称是,骑墙曲突,四面制敌,上建层楼,宿兵储器”。长城上的空心敌台,每个“空心台,主客官兵六十人”。按险要程度,分配兵力不同。《四镇三关志》上说:“极冲者,一垛四五人;次冲者,一垛二三人;稍缓者,一垛一人;缓者,二三垛一人。”每个空心敌台都有指挥官,“每台一百总,五台一把总,十台一千总”。

空心敌台上的武器配备是:“空心台佛朗机(作者注:佛朗机是指葡萄牙、西班牙制的一种火炮)八架,每架子铳九门,神枪一十二杆,每杆神箭三十支,火药三百斤,铁顶棍八根。蔺石大小各足,号旗一面,木梆锣鼓一具。”还有必备的物品,“墙垛冲处,每垛干柴一束,重百斤。干草五把。蔺石大小各足,器械各随所执,火器火药于台取用”,这些都有严格规定。同时,还有生活保障措施,每个士兵“柴米人给一月”。

原来城墙上建的都是附墙台,条件稍差,“缓处仍旧附墙台,每台窝铺一间,宿兵储器”。这些附墙台也都有同样安排,武器配备有“附墙台佛朗机三架,每架子铳九门,蔺石大小各足,号旗一面,木梆锣鼓一具”。士兵也一样,“柴米亦人给一月”。保卫城墙都一样,“每守夜台垛,各轮一人,敲梆传筹。遇警,以所备柴薪,预积墙外,燃火通明,城上不露虚实”。

《四镇三关志》对作战情况有生动描绘:每个士兵“各居铺舍,有警登台率守”。遇到敌人来犯,“各照原编台垛人数,各司所执。如虏近百步,援兵登城,旗帜器械一齐竖立。约火起力可至处,即放大将军火蹲炮。至五十步内,火箭、火铳、弩矢齐发。聚拥攻城,两台铳炮矢石交击,更番不息。缓处,步贼聚攻台垛不支,则传号以速,援兵各垛,兵恃台为壮,火瓶、火铳、矢石并力攻打。预制石炮墙外,临时发走药线。”所有一切,都听从统一指挥:“凡起止号令,俱听千把总约束。”

空心敌台是个创举,古人列举出十大功能:一,军以台为家,内有薪水刍粮之备,外无风雨霜雪之苦;二,多储火器给用不绝;三,贼弓矢不能及,杆不能施,我之炮铳矢石皆可远击;四,军依于台,身既无恐胆自壮,即若兵可兼而用;五,偏坡壕堑恃台为固;六,因台得势,因事至今,节制可施;七,即有狡贼乘高逾险,出吾不意,而台制高坚,八面如一,彼既不能仰攻,而步贼又不敢深入;八,相持可久,则援兵可待;九,贼谋其入,必谋其出,一来可俱阻,归亦可击;十,即贼攻一台,溃一墙,虏马不能拥入台,兵亦得恃无恐。

然而,这些防御的措施并没能阻止历史的前进。昌镇只是辉煌一时。至清代,兵力配置出现巨大变化,军力大幅减少。清代编成的《畿辅通志》上说:昌平营,顺治八年(1651年)裁,副将改设参将,止留守备一员,辖汤泉营、黄花路、居庸路、镇边路、怀柔城、巩华城六营。黄花路,顺治六年(1649年)裁,设都司、千总、把总各一员。居庸路,顺治八年(1651年)裁,改设都司,都司一员,千总一员,把总二员。镇边路,顺治六年(1649年)裁,改设都司,都司一员,千总一员,把总一员。横岭城把总一员。长峪城把总一员。巩华城,都司一员,千总一员,把总二员。至此,边关作用减弱,陵寝防卫意义消失,昌镇宣告结束。

来源:《明代北京最高军事机构——昌镇》

作者:高文瑞


作者:

北京参事室文史馆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