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景山区中医医院今昔谈
2024-11-07 10:50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今年10月,我光荣退休了。回望参加工作40多年走过的路,使我久久不能割舍的还是在中医院这几十年的工作经历。我亲眼见证了中医院的发展,中医院陪伴着我的成长。石景山区中医医院是全区唯一的一所公立中医医院,承载着中医药事业传承和发展的光荣使命。到目前为止,我有幸见证和参与医院各个阶段发展壮大的全部过程,感悟颇多,往日情景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上世纪80年代初,在原五里坨防治院的基础上成立了石景山区中医医院,医院位于五里坨潭峪路,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左右,建筑面积1614.6平方米,用地用房面积非常狭小,病床不足30张,全院共有中医药人员20多人,占人员总数20%左右,设立中医诊室五六间,当时全区有名望的四五名专家几乎都在中医医院,患者经常夜里就在不足50平方米的狭窄走廊开始等候排队挂号,就医环境非常艰苦。医院的服务能力无法满足患者的需求。

1988年5月,中医医院迁址到北辛安南岔149号,用地面积4613.24平方米,建筑面积4139.31平方米,中医药人员、住院病床、中医药服务内容均有所增加,但受到道路交通、供水、供电、供暖等市政条件的限制。特别是供水方面,由于水压不足,二层建筑白天工作时间几乎长年无自来水供应,无法为患者提供很好的诊疗服务。

1998年7月,中医医院迁址到石景山区八角北路(原八角医院),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使用面积达到6000多平方米,2006年实施了加层工程,增加医疗用房面积1264平方米。2016年实施了装修改造工程,增加了服务设施,美化了就医环境,极大地改善了办院条件,为患者提供了较为全面的中医药服务。医院编制床位120张,设有内科(老年病科、急诊)、放射科、肛肠科、B超室、针灸科、心脑电图室、外科、检验科、骨伤科、药剂科、推拿科、治未病科、儿科、皮肤科、妇科、眼耳鼻喉科、口腔科、麻醉科等18个科室,中医药人员占总数62.71%。2006年11月,被石景山区卫生局评定为“石景山区社区卫生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基地”;2008年3月成立肾病病区,11月成立针灸病区;2009年4月被北京市中医管理局评审为“二级中医院”;2011年3月中医骨伤科病区成立;2012年被国家中医管理局评审为“二级乙等中医院”;2024年晋升为“二级甲等中医医院”。中医院的稳步发展为全区中医药事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中医院以北京市中医药学会为依托建立中医外治法培训基地,2013年骨科被石景山区卫生局评定为“石景山区医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中医骨伤科”,肾病病区被北京市中医管理局评定为“北京基层中医药学科团队建设基地建设单位”。2021年3月被北京中医药学会授予“中医外治法培训基地”;2021年8月肛肠科荣获北京市中医管理局“特色科室”;2022年8月针灸科被北京市中医管理局授予“2022年首都中医榜样科室”;2023年8月老年病科被北京市中医管理局授予“2023年度榜样科室”。

回忆往事,应更加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成就。它是一代又一代中医人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不懈努力工作、奋力进取拼搏的结果。要把这种奋斗精神传承和发展下去,要有责任与担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展望中医医院的未来,我们充满了期待,区委区政府已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建设纳入到重要战略计划并有了实质性推进。我坚信在不远的将来,石景山区中医医院一定会实现跨越式腾飞,提升服务内涵和能力,为全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中医药健康服务。

文/董汉胜


作者:

北京石景山官方发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