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为万无一失,探秘北京中轴线古建筑防灭火的“神器妙法”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11-08 15:51 语音播报

城事

站在北京中轴线北端起点的鼓楼之上,向南望,是葱郁的景山和纵贯绵延800多年的都城历史脉络。东城区消防救援支队防火监督二处处长冯伟彪看得出神,转头对记者说道,“在我们文物古建消防保护领域,有句话,叫作‘万无一失,一失万无’。”

故宫消防指战员在太和殿前演练灭火救援。

北京中轴线上,古建筑消防保护如何做到“万无一失”?在第33个“全国消防日”来临之际,记者从北至南,走访钟鼓楼、景山、故宫和天坛等北京中轴线重点地标建筑,探秘消防指战员和文保工作者的防灭火“神器”与“妙法”。

鼓楼:防火与灭火有隐藏“秘诀”

钟鼓楼楼梯又陡又长,由一层登上二层都要先直上60级,之后,钟楼右拐再上15级,鼓楼右拐再上9级,方能抵达各自的二楼。在鼓楼,记者拾级而上时,把一个问题抛给了冯伟彪:一旦二楼有火情发生,如何及时扑救呢?

冯伟彪(左一)在鼓楼开展防火监督检查。

冯伟彪现任东城区消防救援支队防火监督二处处长,作为扎根基层10余年的防火监督员,他对其辖区内10处国家级文物单位、18处市级文物单位、14处区级文物单位“门儿清”。因为在文保工作上的勤恳与出色表现,冯伟彪获评2022年国家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称号。

“相对而言,比起砖石结构的钟楼,砖木结构的鼓楼的防灭火任务更重。”冯伟彪说,从消防专业角度来说,古建筑的消防保护工作原则是“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简言之,就是防得住,灭得了。”

除了微型消防站值守,消火栓、灭火器灭火等常规手段,在不起眼的角落,鼓楼还隐藏着防火与灭火的两个“秘诀”。

钟鼓楼消防中控室内的高清监控大屏幕。

在鼓楼二层,北京市钟鼓楼文物保管所安保部主任冯晨旭介绍,鼓楼实现了消防报警装置与百余个监控摄像头的智能联动。他指着头顶一处烟感探测报警器说道,“一旦这个探测器报警,周围与之匹配的摄像头便会即时锁定下方区域,为消防中控室值班人员提供清晰图像,以便核查确认火情。只有快速精准识别,才能为下一步处置提供科学依据。”

即便有火情,也莫慌。鼓楼二层不仅有安保人员值守,秒级响应,“打早灭小”。此外,鼓楼还安装了一套在北京古建筑中罕有的喷淋系统。“1986年国家试点安装,虽然历经近40年,至今仍完整好用。”冯晨旭说。

右前方的红色管道即为鼓楼喷淋系统的一部分(右一为冯晨旭)。

如果专心攀爬鼓楼陡立的楼梯,便可能忽视楼梯右拐处的墙壁上,有几根红色金属竖管。这些管道分别延伸到鼓楼的三重檐下,各围绕一圈,它们已成为鼓楼的一部分,随时能够为鼓楼提供喷水覆盖广、对古建筑伤害小的保护。

故宫:“消防大脑”推送精准行车路线

1420年建成的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群,天安门地区消防救援支队故宫特勤站是驻扎在故宫内部,确保故宫消防安全的最主要力量。

靠近东华门的故宫特勤站内,不仅有纪晓岚编四库全书的国史西馆,还有曾经的上驷院”——负责收养皇帝御用马匹的机构,如今,这里已由“马棚”变成消防车库。

一辆消防车正在驶出故宫特勤站的车库。

在故宫多重多样的防灭火措施中,记者探访的脚步就由消防车库开始。

“故宫建筑密度大、防火间距小、耐火等级低,不起火快处置是我们永恒的工作目标。”故宫特勤站指导员张肖说,由于故宫内部所有道路起初都是为古人步行及皇帝的銮驾行驶而设计的,“6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的消防车如何在故宫内部快速通行,成为救援行动中的一大难题。”

张肖介绍故宫数字化灭火救援指挥系统。

张肖说,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故宫特勤站为故宫量身打造了一套数字化灭火救援指挥系统——一颗会思考能学习的“消防大脑”。

该系统用3D技术,将故宫8728间房间的建筑内部空间信息、所有道路的通行数据信息、道路和建筑周边水源信息全部数字化复原,同时,系统特别针对影响消防车通行的宫门进行单独的数据采集,包括宫门的长、宽、坡长、坡高、门槛高度、开启方向等,无一遗漏。

一旦故宫任意地点发生火情,消防员就能即时收到系统快速、精准推送的消防车正确行车路线,以及最佳停车位置。”张肖说。

故宫消防指战员在太和殿前演练灭火救援。

“消防大脑”的智能还不止于此。故宫特勤站配备有水罐车、消防车、泡沫消防车及云梯消防车等不同消防车型,每一辆消防车的接近角、离去角、转弯半径都不同,因此在实际的救援行动中,“消防大脑”要为每一辆车单独提供各自的行车路线,确保任务所需的消防车辆均能第一时间抵达现场。

夜间,故宫所有的宫门均处于关闭状态,“消防大脑”在生成行车路线指引的同时,也会第一时间通知故宫保卫部门和文物管理部门,保卫部门能及时开启行车路线上对应的宫门,确保车辆通行畅通。

张肖说,依托数字化灭火救援指挥系统,结合故宫实际,系统设置了55处消防最不利点,优化了126套救援预案,规划了138条不同的出动路线,在救援行动中,真正做到了快、准、稳。

故宫消防指战员在太和殿前演练灭火救援。

快就是车辆到场快,3分钟内抵达故宫任意角落;准就是力量投放准,使人员装备发挥最大作战效能;稳就是文物保护稳,在灭火救援的同时稳妥保护文化遗产。”张肖自信地说,“我们一定能把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

景山:三门消防水炮守护景山之美

“景山于金大定十九年拔地而起,到今年845岁,大我整800岁。”景山公园管理队负责人毛剑今年45岁,说起景山的历史滔滔不绝,他在景山公园工作了20多年,从事公园安保工作也有十余年,“光景山中峰的万春亭我上去都不止一千次了。”

作为北京中轴线上的制高点,景山万春亭能够俯瞰紫禁城,被誉为“京华览胜第一处”,让无数登临者心旷神怡,每逢节假日,景山之上游人如织,摩肩接踵。然而,让毛剑“千登不厌”的原因不仅仅是绝美的景观,更是因为万春亭为砖木结构,周围林木茂盛,这里无疑是景山公园消防保护的重中之重。

景山万春亭东北角的一门消防水炮。

毛剑介绍,除了监控摄像头无死角的覆盖、安保人员24小时不间断的值守巡逻、全园区禁烟禁火种带入等防范设备及措施,景山上的三门消防水炮成为保护万春亭的重要消防设施。

记者沿景山东侧登山,在观妙亭遇到了第一门水炮,继续上行,来到万春亭下的观景平台,在东北和西南两角,又见两门水炮,设在两个高台之上,通体红色,像两个忠诚卫士,分列万春亭两侧,日夜守护,抵御火患。

景山万春亭西南角,毛剑(左)和杨朋坤(右)检查消防水炮。

杨朋坤是西城区消防救援支队什刹海消防救援站特勤班的班长,在今年10月景山公园的一次消防演习中,参与其中的他见识到了景山消防水炮,尤其是距离万春亭最近的那两门大水炮的厉害——出水流量大、射程远、覆盖面广。

“一旦出现火情,消防水炮启动后,40秒内便能出水,向上打水扬程可达二三十米。”杨朋坤说,不像消防水枪需要两名消防员共同抵住后坐力,消防水炮操作灵活,可以俯仰回转,一人就能控制,杨鹏坤说,“如同架在地上的机关炮,对火势的‘杀伤力’很大。”

西城消防指战员在景山万春亭前演练灭火救援。

此外,景山上的消防水池和消防井能够为消防水炮、水枪提供充足水源,不仅万春亭,景山其他四亭及山体各类林木,都能被消防射水100%覆盖。“更为关键的是,这些消防设施连同我们工作人员能够第一时间响应,扑灭哪怕一丝火星。”毛剑说。

天坛:每分每秒“吸气”探测烟雾

夜晚来临,天坛公园开启夜景照明后,灯光映衬的祈年殿如同天上宫阙,美不胜收。然而,这些灯光均为周围照射,祈年殿为了最大程度地避免人为破坏,除了必需的如避雷设备等安防措施外,没有加装任何电气线路,以及烟感、温感探测器、探头等消防设备。

“祈年殿的防灭火功夫都做在了外围,既不伤害这座举世闻名的古建筑,又看得紧紧的。”消防监督员张滢莘来自东城区消防救援支队防火监督三处,“消火栓、灭火器和安防报警装置遍布祈年殿四周的区域,微型消防站队员24小时值守,物防技防人防,三位一体看护祈年殿。”

祈年殿东配殿,张滢莘(左二)和技术人员一起查看空气采样探测器。

在祈年殿东配殿,游客络绎不绝,他们大多专心致志地参观殿内的展览“祈年殿展”,他们难以察觉,一套消防装备正在不停地“吸气”,监测火情,这就是被叫作极早期空气采样探测器的防火设施。

记者看到,这套设施由一个设置在墙壁上的黑色分析控制器和分布在吊顶上的进气管组成。进气管每隔一段距离就有“吸气”的小孔。“传统的烟感报警器是被动地等待烟雾的到来,极早期空气采样探测器则每分每秒都在不停地‘吸气’,实时分析空气成分,一旦检测到有烟雾,便会报警。”张滢莘介绍。

黑色“盒子”即空气采样探测器的分析控制器。

报警一旦发出,微型消防站队员便是“初战”力量。因为公园面积达273公顷,天坛公园在东西两侧各设立了一座微型消防站,分别有六名队员。作为现场值守和初期到场的救援队伍,只要他们处置及时得当,火就成不了灾。

东城消防指战员在祈年殿前演练灭火救援。

“消防救援力量是文物古建的最后一道安全防线,灭火救援中,常见的有覆盖法、包裹法、遮挡法……”赵欣浩是东城区消防救援支队龙潭消防救援站的副站长,站在雄伟壮丽的祈年殿前,他意味深长地说道,“在文物古建消防保护方面,希望不给我们消防员任何出火警的机会。”

(部分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王琼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