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8 18:33
抬手扫码,门禁打开,路牌指引,送餐到户——得益于骑手友好社区建设,如此丝滑的送餐过程已是当下常态。但媒体调查发现,相较于社区,很多商圈对骑手来说还算不上友好。阻力在哪儿?又该如何破解?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10月,全国至少已有14个城市的6000余小区加入骑手友好社区。在北京昌平天通苑北街道,骑手驿站有序分布,避暑取暖、休憩解困、吃饭喝水、充电娱乐等可在此“一站式解决”;在上海杨浦开鲁二村,指示地图内容详细,出入口、楼牌号、卫生间、充换电柜等信息被一一标明。骑手友好社区给这些飞奔者以关怀,“找路难”“休息难”“充电难”等痛点得到缓解,实现了骑手、用户、社区的多赢。
“最后一公里”顺畅了,很多骑手却卡在了商圈取餐的“开始一公里”。比如,有的商圈非机动车车位有限,骑手停车需求无法充分满足;有的商圈只允许骑手徒步进入,导致外卖电动车在路旁成片无序堆放;有的商圈停车点距餐厅遥远,骑手取餐还需“翻山越岭”“行走迷宫”;有的商圈区别对待外卖员,特定平台骑手被拒之门外。
一到外卖高峰期,七扭八歪的电动车,来去匆匆的外卖员,出行受阻的路人,这样的场景并不令人舒适。商圈作为城市商业核心区,店铺众多、路况复杂、人流密集。这也意味着,与区位功能较单一的社区相比,在这里建设骑手友好场景,协调统筹工作会更难。停车位能否扩容,取餐通道能否特设,外卖员进出标准能否统一,新增设备谁来添置,解决这些问题并不只由商圈管理者说了算,餐厅商户、楼层物业、安保公司、市政管理者等都是相关方,达成最大公约数并不容易。另外,商圈自身情况也各不相同,楼层设置、餐厅分布、外卖需求都有不小差异。
推进骑手友好场景建设,商圈应成为下一步发力的重点。外卖平台是连接多方的居间者,理应为此发挥更大作用。比如平台可通过增加补贴、提升等级、提高搜索权重等激励措施,先推动一批骑手友好商家落地,以点带面形成骑手友好商圈。属地政府主管部门也可与平台合作,开办一些沟通恳谈会,让骑手、商家、合作商等关联主体齐坐一堂、群策群力,共商建设之策。当然,骑手友好场景建设也离不开骑手本人的努力。外卖员应遵规守矩、文明礼貌,积极配合相关方面的规定。各方都将心比心、彼此配合,这条取送餐之路才能顺畅起来。
大城治理,既要精度也要温度。骑手友好场景建设不能只是单点开花,更应连点成线,综合一体。未来,从社区到商圈,从学校到站点,让骑手通行更顺畅,城市生活也会更美好。